黄土高坡上的 “花开” | |||||
| |||||
初到文城,时值青黄不接。 这座被群山紧紧环抱的地方,按行政划分属于 “乡”,可身处其中,我却感觉与以往去过的任何乡镇都截然不同。放眼望去,荒山沟壑纵横,宛如远古天国坠落留下的断壁残垣,苍凉而孤寂。远处,黄色的天空中,太阳被黄沙遮蔽了光芒,只露出淡淡的光晕。街上行人寥寥,多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路边店铺的牌匾早已褪色,大门落锁,透着无尽的萧瑟。 走在街上,与几位老人擦肩而过,他们佝偻的脊背像一座桥,一座后辈通往城市星海的桥。桥的这头,是荒凉贫瘠的大山;桥的那头,是都市的无尽繁华倒过来看,那脊背又像是黄河上与激浪奋勇争锋的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后辈跨越苦难,驶向更广阔、光明的未来。每路过一位老人,他们的目光都会在我身上久久停留,浑浊的眼眸里满是对孩子的慈爱,还有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深切思念。我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就像无数个漂泊在外的山中游子,是他们日夜牵挂的孩子,也是这片大山孕育出的孩子。 街道短得可怜,没几分钟便走到了尽头。正打算折返时,一家重庆小面映入眼帘。崭新的红色牌匾在灰暗的街道上显得格格不入,我怀着好奇走了进去。和老板攀谈后得知,他当初选址时闹了乌龙:“哎呦,当时跑错地方了咯,本来想去另外一个地方滴,房子都租好咯才发现不对头,没得办法啦。” 老板操着一口地道的重庆方言,满脸无奈地抱怨着,“等到房子到期,我们还是要搬走滴,这个地方我们开个门都不敢开,灰尘大的呦。” 言语间,对文城的嫌弃溢于言表。 彼时,春日漫长,项目前期工作繁重,我们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往返于工地与宿舍之间。项目部的同事们个个干劲十足,大家齐心协力,为项目的推进默默付出。 闲暇之余,我们经常会去乡里购物吃饭。每次走进那家常去的小餐馆,老板老远就热情地招呼:“你们来啦!快坐快坐!” 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老乡们谈天说地。一来二去,大家都熟络起来,就像一家人一样。老乡们会给我们讲文城的老故事,分享山上野果的采摘地点;我们也会和他们聊外面的世界,帮忙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难题,彼此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数日后的一个傍晚,天空晴朗无云,微风轻拂。我和几个同事相约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散步。一路上,苹果花开得正盛,原本光秃秃的山上,星星点点都是洁白如雪的花朵,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走到镇上最繁华的街道时才发现,这里同样也是 “百花齐放” 的热闹场景。 曾经那个嚷嚷着要搬走的重庆小面店,如今新增了早餐业务,油条、豆浆、小笼包等美食香气四溢,每天店里都宾客盈门,老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再也没提过换址的事;租住房子旁边的空地,如今正在施工建设新的二层小楼,老乡们满怀期待地说,等完工后租给古贤工程的参建单位,也能体验一把当 “包租婆” 的快乐;原本仅有的一家理发店,新增了美容业务,每到下班高峰期,店里总是排起长队;卖蔬菜的店铺也增加了时令水果售卖,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参建单位的员工选品购买。烧烤店、串串店、大排档等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在黄土高原上倔强地破土而出。街道上,小贩的叫卖声、孩童的笑闹声、施工的机械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仔细聆听,还能听见游子归家那急切的心声。 时移则事异,如今的文城,早已褪去了往日的荒凉,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镇。“时” 的变化在文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天时、人时的完美契合。古贤工程的落地开工,为文城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当地人民不再仅仅依靠苹果产业维持生计,他们乘着古贤项目参建单位人员流入的 “春风”,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曾经那些外出务工、骨肉分离的无奈场景渐渐减少,小商铺、小餐馆如梨花般在“春风”的吹拂下竞相绽放,为一方百姓带来了更加富足的生活。曾经坐在门口石凳上“翘首盼儿归”的老人们,如今也不再寂寥,无论是苹果树下,还是春风拂开的梨树下,都成了他们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好去处。 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再到文城,一切正当时。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