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战峡谷破万难 筑牢黄河生命线 —— 古贤项目建设投产纪实 | |||||
| 
 | |||||
| 10月15日,随着第一方符合质量标准的混凝土成功产出,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导流洞混凝土系统正式投产运行。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不仅标志着该系统建设迈入实质性运行阶段,更筑牢了后续导流洞衬砌施工的“混凝土生命线”。 打基础——千岩万壑不辞劳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导流洞混凝土生产系统坐落于晋陕峡谷的陡峭山塬间,是专为导流洞衬砌施工量身打造的核心供应设施。该系统需承担约 40 万立方米混凝土的供应任务,月产能达 3.2 万立方米,常态混凝土生产能力不低于 180m³/h,预冷(热)混凝土生产能力不低于 150m³/h,可全方位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施工段的特殊需求。 项目团队进场之初,便以 “千岩万壑不辞劳” 的韧劲全力铺开筹备工作。多方协调推进资料筹备,高效完成开工申请;同步对接当地相关部门,落实临时水电接入事宜,确保施工所需 “电通、水通” 的基础保障全面到位。技术准备阶段,团队多次组织图纸会审,精准梳理技术难点,提前制定完善技术预案;物资与人员保障层面,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主要材料供应商及设备供应渠道,快速组建项目团队,完成施工人员资质审核与进场前专项培训。施工现场同步发力,项目部科学分配资源,有序搭建围挡、临时办公区与材料仓库,开展场地平整、进场道路修整及功能分区划分,为后续施工打造标准化作业环境。 克难关——我心如磐无转移 进入建安阶段,项目部有序梳理各项工作,聚焦灌注桩施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设备进场及安装、混凝土原材料确定与配合比试验四大核心任务打开工作面,通过对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控,为项目整体推进筑牢根基。然而,工程建设之路从非坦途,三重严峻考验亦接踵而至。 场地移交延迟首当其冲。按合同约定,本应于4月30日完成的场地移交推迟至5月24日,直接压缩整整24天有效施工工期。7 月,301#进场道路启动封闭施工,期间物料运输需绕行其他路线,这不仅使得绕行距离大幅增加,且绕行路段路况复杂,对原材料运输、混凝土供应及施工设备进场造成持续阻碍。8 月,项目正式进入金属结构与设备安装关键期,偏偏遭遇黄土高原罕见的连阴雨天气,对现场吊装作业、焊接施工、高空作业等多环节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延缓安装进度。 面对困境,项目部全体员工秉持 “我心如磐无转移” 的信念精准破局。针对工期压缩,重新编制专项施工计划,合理压缩非关键工序工期,集中优势资源攻坚核心环节;道路受阻后,第一时间协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开辟其他大型车辆通行路线,将道路封闭的影响降至最低;应对降雨干扰,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防雨型焊接技术,最大程度降低雨水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同时建立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前 24 小时精准预判天气,科学、错峰安排高空作业,确保关键工序不受降雨干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10月15日,导流洞混凝土系统按期顺利投产运行,攻克重重难关的成果终得显现。 固成果——百尺竿头须进步 系统投产并非优质履约的终点,而是持续精益求精的新起点。项目全体员工以“百尺竿头须进步”的追求,从质量整改与资料规范两大维度巩固建设成果,为后续验收与长效运行夯实基础。 剩余工程攻坚与质量整改工作同步推进。针对尚未完成的零星工程,制定专项施工计划,明确完成时限与第一责任人,确保施工质量全面达标;同步排查已完工部位的质量缺陷,建立整改台账并及时闭环,为后续系统验收扫清障碍。 资料整理工作严守 “精准可溯” 原则。严格按规范整理原材料检测报告、配合比试验成果等施工过程资料,确保每份资料、每项数据均可追溯源头;进一步完善竣工图纸,补充细节标注,最终形成完整竣工图册,为工程验收提供扎实资料支撑。 投产初期的运行保障同样周密细致。建立“24小时值班+ 设备巡检”双重保障制度,安排专人现场轮班值守,定期对搅拌系统、输送设备等核心设备开展全面检查;编制设备维护手册,明确关键部件的保养周期与技术标准,确保系统始终保持高效运行状态,为导流洞衬砌施工的全面展开做好混凝土供应保障。 从场地平整到系统投产,从攻克延误难题到持续精益求精,古贤项目以实干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作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一环,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导流洞混凝土系统的顺利投产,不仅标志着古贤工程建设取得关键性阶段性胜利,更为守护黄河中下游长久安澜注入全新动能。在接下来的建设征程中,古贤项目将继续以奋进姿态推进后续工程,为这项关乎国家战略的世纪工程持续添砖加瓦。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