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说】于山河间扎根,在时代里生长——写给水电八局2025级新伙伴的信 | |||||
| |||||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当你们拖着行李箱走进水电八局的大门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同样是盛夏,同样带着对职场的忐忑与憧憬,只是如今再回望,那些初入工地时的迷茫早已被脚下的泥土磨成了坚定。作为你们的师兄,想借着这个迎新季,和你们聊聊这一年在蕲春项目上的所得所感——关于行业的风雨、成长的历程,更关于我们这代八局人该有的模样。 在行业寒冬里,看见绿色的星火 入职前,我和你们一样,听过不少关于工程行业的“冷消息”:国际局势动荡影响海外市场、国内房地产市场萎缩、工程行业竞争白热化……甚至同学们都调侃“一毕业就赶上行业寒冬”。刚到蕲春新材料项目时,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份压力——项目部会议室的屏幕上,成本控制目标被红色字体一遍遍标记;深夜的技术交底会上,前辈们常常讨论“如何用最少的耗材完成最优的支护”;现场的施工管理上,师父多次强调要严格管理各类租赁设备的使用,合理调度,物尽其用。 但深入矿山加工系统的施工现场,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我们正在建设的绿色砂石生产线,采用全封闭气膜骨料仓和全封闭胶带机廊道设计,粉尘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在不良复杂地层段中开挖时,严格遵守“超前锚、短开挖、弱爆破、早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爆破掘进效果。这些细节让我突然明白,行业的“寒冬”从来不是全盘冰封,而是一场优胜劣汰的蜕变。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十五五”又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重点任务,我们脚下的这片工地,正是踩着时代的鼓点在前行。 记得有次调试矿山加工系统中碎车间的圆锥破,有几位当地村民在远处观望,说以前的采石场都是粉尘漫天,现在看我们的厂区,只见机器转、不见灰尘飞。那一刻我懂得,所谓“行业不景气”,其实是在倒逼我们从“粗放建设”转向“精益建造”。当我们的双手能让山河更绿、天空更蓝,这样的工作就永远有价值。 在泥土与岩石间,读懂“尚水”的智慧 “上善若水,顺势勇为”,这八个字是入职培训时听到的尚水文化核心,真正理解它,是在处理综合加药间地基施工难题之后。 去年八月中旬,进行矿山水处理系统综合加药间地基开挖时,发现基底存在约3米厚的淤泥质土层,承载力远低于设计要求。当时我急着提议是不是考虑碎石桩满堂加固,觉得这样能最快达到地基强度,却被师父摇头否决:“淤泥像稠粥,硬填只会让应力集中,要学水的性子,慢慢渗透、层层扩散。” 后来我们采用“分层置换、梯度压实”的方案:先挖除表层1米厚淤泥,填入级配砂石并轻型碾压;再铺设土工格栅作为加筋层,分层回填灰土并控制含水率;最后用冲击碾压机从边缘向中心推进,像水流浸润土壤般让地基强度逐步提升。整个过程就像水流漫过洼地——不急于求成,却能稳稳夯实基础。 尚水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它藏在每一次方案调整里:硐室开挖时,根据岩石硬度调整爆破参数,是“因势而变”;加工系统布局时,顺着原料运输路线设计胶带机,是“顺势而为”;协调工区生产时,像水流分配支流一样调度人力机械,是“润物无声”。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我们年轻人初入职场,也该有这样的韧性——既要有冲劲,更要懂方法。 写给未来的我们:做新时代的“八局人” 师弟师妹们,初到工地,你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看着全站仪下的坐标点迷茫,对着厚厚的内业资料犯愁,甚至在暴雨夜的值班房里想家。但请相信,这些时刻都会变成你们的“成人礼”。 当你们第一次看到自己参与浇筑、吊装的加工车间封顶,第一次看到溜井平硐掘进贯通,第一次听到当地百姓说“这工程建得好”,就会明白:我们脚下的每寸土地,都在书写国家的“十四五”“十五五”;我们手中的每张图纸,都在勾勒绿色发展的蓝图。 工地上的星光与焊花,会照亮你们的成长轨迹;安全帽上的风霜与汗水,将刻下八局人的勋章。愿我们都能带着“水”的柔韧与力量,在钢结构的焊缝里熔铸责任,在混凝土的裂纹中读懂担当。当若干年后回望,能骄傲地说:这片绿色工地的每一块钢、每一方土,都浸过我们的青春,映着时代的光。 期待和你们一起,在工地上写下属于我们的故事!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