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 | |||||
| |||||
最近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家都很水,只是表面光鲜亮丽,但实际并没有多少功夫在身上。这一度缓解了我的焦虑,成了我躺平的借口。然而直到我发现周边的人轻轻松松考了多个证书,成功拿到多个奖项时,我才明白,这句话是强者的谦辞,也是弱者的借口。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一切也并不简单,我们可以借助这句话缓解焦虑,但不应因这句话成为堕落的借口。 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想上台表演,必须在台下日复一日的努力。我们身边那些看似轻松的“考证达人”、“获奖专业户”,他们的游刃有余从来不是天赋使然。上学时我见过室友每天六点起床背诵英语单词,见过同学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程序,工作后我见过同事为了一场汇报对着镜子练习上百遍,为了一个方案熬到凌晨两点。钢琴家霍洛维兹说:“如果我一天不练琴,自己会知道;两天不练,乐评人会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会知道。”这话道出了所有精湛技艺背后的真相——没有一场精彩的演出不需要经年累月的排练。我们的社会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个齿轮都必须严丝合缝。医生做手术时,每一次下刀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工程师设计桥梁时,每一个计算都关乎着千万人的安全;教师站在讲台上,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些沉重的责任,岂是“草台班子”能够承担的?那些我们眼中的轻松,不过是他人将努力内化成了本能,将刻苦修炼成了看似毫不费力的优雅。 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努力并不羞耻,有野心从来不是坏话。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氛围——认真努力成了“卷”,远大志向成了“装”。我们羞于承认自己在乎,害怕被别人说“太拼”。于是,“草台班子论”成了完美的保护色,让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停留在舒适区。但是,努力从来不该羞耻,野心更是一个闪着锋芒的词语。袁隆平院士九十高龄仍每天下田,他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屠呦呦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历经数百次失败才提取出青蒿素;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闪耀在历史星空中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地努力,光明磊落地追求? 承认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有什么可耻呢?就像登山者不会掩饰对顶峰的渴望,航海者从不隐藏对彼岸的向往。然而我们上学时掩饰自己想考名校,工作后掩饰自己想要升职加薪,因为惧怕失望,所以直接躺平,明明看起来不在乎,却总是内耗。可是我们的野心,恰恰是对平庸生活最有力的反抗,是对生命价值最真诚的致敬。那些嘲笑你努力的人,或许只是不敢面对自己的懈怠。 那些真正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反而最懂得谦卑。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如海边的一粒沙,越是深入学习,越是明白学海无涯。他们的“草台班子”是自谦,而若我们当真,便是自欺。 世界从来不是草台班子,它是无数人用专业、汗水、甚至生命构建起来的大厦。我们可以偶尔用“草台班子”来释怀一时的失意,但绝不能让它成为自我放逐的理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看到别人的高光时刻,却太少看见背后的艰辛付出。于是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成功都可以一蹴而就。但真相是,所有成功的过程都是枯燥的重复、漫长的努力和痛苦的煎熬。 这世界从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是选择继续在台下自欺欺人地喊着“大家都是草台班子”,还是勇敢地走上台去,用实实在在的努力,演一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答案,就在每一个不肯将就的清晨,每一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每一次跌倒后的爬起,和那颗永远滚烫的、不知羞耻的、充满野心的心里。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