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被迫打卡?不!要主动突破关卡 | |||||
| |||||
答题卡、网红打卡、运动打卡、单词打卡……从小到大,我好像在被各种“卡”绑定,它们像牵动着我的一根根无形的线,让我像极了一只提线木偶。 被迫打卡 高中时期,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那一张又一张白纸黑字红框框的答题卡,那时候一看到它,真的是令我两眼一黑又一黑的程度。日复一日的上课、自习、考试,一切看似按部就班,但每个人都好像在被推着往前。课间十分钟的休息除了上厕所,做其他的事情都会感到愧疚;晚自习中间抬头伸个懒腰,看到大家都低着头学习,就赶紧低头继续刷题;饭后慢走两步,看着别人飞奔回教室也会连忙跟上。对于高中生来说,这好像是常态,但时间久了,真的身心俱疲。 网红打卡风靡一时的时候,我也热衷于穿梭在各个网红打卡点之间。必打卡的美食饮品、必打卡的旅游胜地、必打卡的绝美拍照点。感觉只要打卡点都去过了,才算是一趟完美的出行。于是大部分的游玩时间都被排队、等待、排队、等待所填满,在“人、从、众”里被挤得脚不沾地。打卡的美食饮品有时并不喜欢,但因为是“必打卡”或者“送周边”,依旧会选择买下,即使完全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即使对送的周边并不感兴趣。 成长的一路上,我都苦恼于自己好似被困在一个又一个四面皆是透明墙的房间里,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打卡任务,只有任务完成,才能走出房间。一路成长,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去往下一个房间,完成一个又一个打卡任务。在打卡的过程中,房间中的广播还不断在耳边播放着其他人的进度,也看着各个房间里的人进进出出,“XXX,打卡成功”、“XXX,已完成”,叮叮咚咚的声音就像“紧箍咒”让我头痛欲裂,却又不敢停下手中的任务。在每天麻木又慌乱的打卡中,也在与身边人不断的比较中,让我对同行的人产生了崇拜又嫉妒的复杂情绪。 主动突破 后来的高中生活依旧在“被往前推着走”,但我慢慢找到了主动突破的方法。我会在午休结束前十分钟起来,收拾好床铺后第一个走出宿舍楼。在宿舍去往教室的途中有一段小路,提前出门的我可以安静的独自享受这条路上的风景:阳光透过爬山虎的枝桠,漏在地上组成斑驳的画;和我一起往前,挥动翅膀翩翩起舞的蝴蝶;有时会遇到一群歇息的麻雀,我会慢慢靠近,然后突然鼓掌,看着它们受惊起飞,开心自己恶作剧的成功。那段短短的几分钟的路程,让我得以在忙碌又压抑的学习氛围中找到片刻的安慰和放松,也让一天里有一段独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至今为止,它仍然是我高中回忆里最灿烂的一幕。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会允许自己在课间十分钟里趴下休息一会儿,在漫长的晚自习期间停下闭眼放松一下。我依旧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努力,但我也明白,劳逸结合才能让我走的更远。 后来的旅游我不再执着于“打卡”,而是更喜欢随意走走停停时,偶然遇到的别样风景。路边小院里赶巧遇到的售卖各式各样精致手工的集市、小巷尽头一个到处摆满卡通人物的童话王国、大树旁一间古色古香的老书店、街道转角一家地地道道的苍蝇馆子、一户窗台上种满五颜六色鲜花的人家……在随心所欲的城市漫步中,偶然遇到的人和景更让我感受到别样的欣喜和惊诧。我不再痴迷与大众里的打卡,小众的独特让我发现一座城市中随意散落的“惊喜盲盒”。 猛然觉察,没有人规定一定要完成打卡才能走出房间,也没有人要求墙上的广播要一直开着。桌面上的题目,是路人随手写下的疑问,我可以回答它,也可以忽略它;房间里的广播,只是在分享其他人的生活,我可以了解它,也可以关掉它;房间里进进出出的人并不是竞争对手,或许可以成为同路的朋友。我所认为的迷宫,更像是一个大型展览馆,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件展品,喜欢就停留下来欣赏,不喜欢就开门去下一个,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会儿,想出发了说走就走。人生可以是旷野,也可以是轨道,我可以在蓝天白云、青草绿茵下肆意奔跑,也可以在自己想挑战的一个个关卡中披荆斩棘。不必苦恼于未完成的打卡任务,做自己的出题人和阅卷人,而不是打卡人。 被迫打卡?不!我会在随心漫步中发现自己的喜欢,然后为之勇往直前;我会在埋头赶路时停下仰望蓝天,享受属于我的春和景明;我会让被迫打卡的压力,转化为我主动突破关卡的勇气,在一步步登顶的路上,也能欣赏到沿途只属于我的风景!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