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5·30”!大泽湖项目全力攻坚冲刺保开园 | |||||
| |||||
在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之间,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即将闪耀登场——大泽湖湿地公园将于5月30日正式开园。当市民们期待着在这浪漫之日邂逅湿地美景时,有这样一群人,正以不眠不休的坚守与拼搏,争分夺秒地为这场自然盛宴做最后的准备。 “5+2”的攻坚倒计时:与时间赛跑的生态答卷 大泽湖湿地公园北至香炉洲大桥,南至环湖路,西至金星北路,东至湘江大道景观道,占地面积约 2841 亩。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被誉为 “长沙最后的城市湿地”。自项目启动以来,大泽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部便肩负起打造城市生态新地标的重任。面对紧张的工期,全体建设者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开启“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夜幕降临,城市渐入梦乡,大泽湖湿地公园的施工现场却依旧灯火通明。挖掘机的轰鸣声、工人们的指挥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建设乐章。 走进项目部办公室,最醒目的是整面墙的倒计时看板。3 月的连续暴雨导致土方积水,4月的高温让苗木移植成活率面临考验,这些突发状况都被红色便签标记着解决方案:调配大功率抽水机 24 小时作业,组建苗木养护专班轮班看守,制定“错峰施工+夜间突击”双计划……在这样的高强度运转下,建设者们创造了周移植乔木300棵的施工速度。 昼夜交替的施工现场:劳动者的奋斗剪影 为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交付,项目部科学制定施工计划,细化任务节点,倒排工期,责任到人。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扎根现场,实时协调解决施工难题;一线工人不畏疲劳,克服夜间作业的重重困难,在黑暗中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从植被栽种到设施安装,从步道铺设到景观雕琢,每一处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凌晨一点,工程办团队在刚浇筑的栈道基座旁,用手电筒仔细检查混凝土凝结情况,工装裤膝盖处的反光条在夜色里格外醒目——这是他们今天第7次巡查关键施工点,本子上记下第23条待办事项,部门主任周子寒的嗓音因连续48小时未合眼而沙哑。从晨光熹微到月上柳梢,大泽湖项目安全总监邓涛的24小时被安全检查表格、隐患整改通知和对讲机呼叫填满。磨坏的3双绝缘鞋、安全日志里的2000处隐患记录、工人们看见他就下意识检查安全帽带的习惯,都是这位安全守护者的勋章。 细节处的匠心坚守:打造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工程 施工现场,大泽湖项目总工程师于培龙拿着放大镜检查墙面的清水混凝土浇筑效果。“这种‘素颜 ’工艺不能有任何瑕疵,每一道模板拼接都要精确到毫米。”正是这份对生态建设的执着与担当,让这片曾经普通的土地正逐渐蜕变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绿洲。如今,漫步大泽湖湿地公园,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繁星点点,精心规划的步道蜿蜒向前,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已初见雏形,生态之美呼之欲出。 5月30日的开园钟声即将敲响,这片曾经的滩涂地,沉淀着建设者无数个日夜的汗水,留存着无数个深夜加班的身影,这座“未来之城”正以每天一个新面貌的速度,向市民展现着生态建设的奇迹。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