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年贯通!海南供水项目硬核管理解码高质量履约 | ||||||
| ||||||
8月12日,海南供水项目主干渠主体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较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从锐意进取的自营班组,到智慧管控的科技赋能,再到匠心闪耀的一线员工,以及贯穿始终的精益管理,项目团队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成功锻造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高质量履约标杆经验,为提升公司整体履约管理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自营班组:攥指成拳,锻造履约“主力军” 项目部针对分包模式存在的施工效率低、质量波动大、管理不到位等痛点,果断转变思路, 打破传统分包依赖,创新性推行核心工艺自营班组模式,将进度、质量、安全三大核心目标牢牢掌握在手中。 实施“分区化”管理架构, 以三大工区为核心,组建了涵盖渡槽、暗涵、渠道、管道、小型结构物、机械设备、钢筋等20余个专业自营班组。配套推行“网格化责任田”管理模式,为每个班组划定明确责任区域,实现任务、质量、安全、进度的深度绑定与考核。 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7%,关键设备安装一次合格率达95%,管理穿透力直达作业末梢。同时,培养锻炼出以刘文民、吴成林、雷志雄为代表的一批勇于担当、技能精湛的星级班组长。 科技赋能:技术创新,按下履约“加速键” 针对渡槽工程面临的地形复杂、跨度大、高空作业多、征地难等挑战,项目部自主研发了“新型悬吊系统”和“一体化造槽机”两套绿色智能建造装备。在施工过程中, 团队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持续优化方案,衍生出多项“金点子”:改进版新型悬吊系统(30米跨槽身施工方案)、槽身落地槽、以及“借机下蛋”槽身转弯段预制吊装施工技术,为项目进程按下“加速键”。 目前, 西干渠5座渡槽共216跨槽身、排浦分干渠9座渡槽共333跨槽身等关键工程已基本完工。科技创新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 大幅减少临时用地和复耕工作量,降低人机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累计为项目节约成本约1000万元。 一体化造槽机技术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及“第四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彰显了项目的技术实力。 一线星光:平凡岗位,闪耀履约“真英雄” 高效履约与成本压降的硬核数据背后, 是扎根一线的平凡劳动者用智慧与汗水谱写的奋斗乐章。他们是项目最坚实的基石,是攻坚路上最闪耀的星光。 “开拓先锋”刘文民:踏破荆棘,精准奠基。 项目伊始,面对荒芜之境,刘文民临危受命,带领测量团队开启拓荒征程。他们背负精密仪器,穿越丛林、横渡激流,无惧烈日风雨与荆棘划伤,用脚步精准丈量每一寸土地。蓝图绘就后,他迅速转战施工一线,依据亲手复测放样的精确坐标,指挥挖掘作业,严格监督土方施工,确保建筑物与管道工程严格按基准拔地而起。 “安全卫士”吴成林:铁面柔情,守护生命。 深谙“安全是最大效益”的吴成林,既是规章制度的“铁面包公”,更是工友安全的“贴心卫士”。在复杂喧嚣的现场,他目光如炬,总能第一时间识别并消除隐患。在他严苛而智慧的守护下,项目实现了“零事故”的骄人战绩,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本节约”和“履约保障”。 “协调枢纽”雷志雄:穿针引线,化解难题。 作为现场协调的“中枢神经”和“活图纸”,雷志雄面对复杂交叉作业与紧张工期,总能精准预判工序堵点。他口袋中磨损的施工图上,密布着各区域进度、资源需求和潜在冲突的记录。凭借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对图纸规范的烂熟于心,他总能在问题爆发前“穿针引线”,巧妙化解矛盾。他的每一次精准调度,都在为项目顺利推进和成本节约默默贡献。 降本增效:精打细算,挖掘履约“新价值” 面对持续的成本压力, 项目部以“精益履约”为核心,将精细化成本管控深度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源头到末端,多措并举挖掘效益空间,实现经济效益与管理效能双提升。 源头把控: 实施原材料采购“精准卡位”,建立供应商比价机制,引入区域性低价优质资源,关键材料采购成本降低5%;推行“量价双控”模型,动态调整采购批次,减少资金占用与仓储损耗。 过程提效: 持续优化施工工序搭接,减少交叉作业等待,压缩关键线路工期;推行“工序标准化清单”,杜绝返工浪费,人工效能提升10%。 技术创效: 通过工艺创新减少临时用地、脚手架搭拆、混凝土找平等费用;优化埋管管道纵坡设计,减少弯头用量;将异形栏杆方案协调优化为标准化镀锌钢管栏杆等,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循环利用: 建立钢筋余料、废旧模板等物资再生利用体系:将短钢筋焊接成马凳筋、拉钩、小箍筋、防护栏基座,利用率达80%;废旧模板改制为临边防护板,节省采购成本10余万元。 在后续施工、收尾及验收工作中,项目部将继续固化自营班组模式、推广智能建造技术、深化一线精细管理、拓展降本增效路径。通过编制标准化操作手册、建立专利技术转化库、推行成本动态预警机制、优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等务实举措,确保工程完美收官,提炼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海南供水经验。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