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攀:黄土高原上的“追光者”

日期:2025-04-24 来源:大兴寨项目 作者:李志鹏 摄影:李志鹏 字号:[ ]

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有这样一位坚毅无畏的“追光者”。

他以脚步为尺,细致丈量每一寸土地;以汗水作甘霖,悉心浇灌希望的种子;为公司新能源战略开拓全力以赴、披荆斩棘。此刻,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战略开拓先锋——刘攀,一同聆听他在黄土高原上执着 “追光”的动人故事。

以破冰之志,迎战未知荆棘

2024年初,基设公司首个新能源山地光伏项目——山西忻州项目,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宁武县正式启动。项目彼时深陷“零经验、零团队、零技术储备”的艰难困境。关键时刻,刘攀勇挑重担,毅然接受任务挑战,带领项目团队扎根光伏电站建设一线,就此开启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拓荒征程。

项目选址在海拔2000米的陡峭山地,冬季极为严寒,最低气温常降至零下20℃。当地砂土地质松软,稳定性差,极易塌方。周边山路崎岖,部分坡度超25°,材料运输极为困难。此外,严重的高原反应与艰苦的宿舍生活条件,也极大考验着项目团队的毅力。

面对恶劣复杂的施工和生活环境,刘攀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从基础工作干起,精心组织桩基成孔浇筑,有序推进支架组件安装。针对“松散砂土层中桩基稳定性”“高寒地区设备运行效率”等关键技术难题,刘攀每日穿梭各山头,深入实地勘察地质条件,积极组织施工队伍开展技术研讨,学习行业先进经验,牵头制定施工预案,为推进项目建设注入动力,积累了公司光伏业务发展的宝贵经验。

以铁肩担当,破译技术密码

忻州项目步入施工高峰期,天气变幻莫测,工序交叉繁杂,施工组织难度呈指数级攀升,“卡脖子”难题接踵而至。

面对这些棘手状况,刘攀身先士卒,带领团队长期扎根工地,与劳务队伍同食宿、共进退,坚守施工一线。针对“陡坡材料运输”这一关键症结,项目团队大胆创新,精准测算运输路径,反复优化吊装细节,采用“无人机+人工组合吊装”运输方案,成功将大批支架组件安全运送至陡峭区域。这一创举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有力保障了施工安全与生产进度。

针对“砂土层塌孔”技术瓶颈,刘攀积极协调分包队伍,精心衔接每一道工序。施工全程,严格执行跟班作业制度,持续优化施工工艺,桩基合格率显著提高,为后续工程筑牢根基。

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袭击,部分光伏支架被强风掀倒,现场形势危急。刘攀与项目团队迅速行动,即刻组织设计单位赶赴现场,一同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加固方案。通过优化连接节点技术,大幅增强支架抗风性能,确保支架安装质量。刘攀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 的责任担当。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接连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

以匠心沉淀,铸就行业标杆

历经200余天的艰苦奋战,忻州项目最终在预期时间节点内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这一辉煌成果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个“从无到有”的突破与创新。施工期间,刘攀同志秉持“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务实作风,虚心向行业专家请教,从每一个问题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系统梳理出山地光伏施工的重难点和关键工序控制点,填补了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空白。

项目结束后,刘攀毫无保留地将分项经验成果传授给后续团队,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新能源领域技术骨干。如今,这片曾经被认为“不可能”开发利用的荒山,已然矗立起上万块光伏板,每年这些光伏板能为电网输送清洁电能超1600万度。该项目通过大力推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光伏立体发展模式,显著改善了宁武县当地能源结构,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

从“探路者”到“领航者”,刘攀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向光而行”。他带领团队实现“0”到“1”的跨越,在山西忻州成功打造公司首个光伏项目,谱写了一曲“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奋斗赞歌。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基设人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拼搏,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