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在身边】戈壁“万金油”的责任担当

日期:2025-09-30 来源:新疆红沙泉项目 作者:黎家初 摄影:杨湘中 字号:[ ]

在红沙泉煤矿的戈壁滩上有这么一位可爱善良的人,李建邦——人送绰号“万金油”。这三个字虽朴素,却藏着一段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生动故事。

隐患在前,守护向前

矿区进出道路上,坑洼像隐形陷阱般散布。指挥车驶过,车身剧烈颠簸,碎石飞溅而出,场面惊心。面对这样的隐患,李建邦选择主动迎上:亲手布设警示标志,拉来修补材料,攥着砌刀一铲一铲填补坑洞。烈日炙烤下,汗水滴落在新铺的碎石中,与来往车辆卷起的尘土形成刺眼对比——一边是暗藏的危险,一边是主动的守护。

个体虽小,全局为大

路上往来的行人与车辆络绎不绝。有人看到了是踩一脚刹车、打一把方向,避开路面的孔洞,但他却弯下腰,拿起工具修补道路,用最简单的行动做最有爱的事。当他弯腰夯实路基时,单薄的身影与煤矿安全的宏大命题形成强烈反差。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一条小裂缝可能引发大事故,一个小坑洼关乎整条运输命脉。”正是这份将微观行动与宏观安全紧密绑定的认知,让看似平凡的补路工作,有了超越本身的非凡意义。

付出短暂,安全长久

补一次路不过短短几小时,其带来的安全价值却绵延不绝。修补前,车辆在坑洼中颠簸,侧翻风险如影随形;修补后,平坦路面为每一次通行筑牢安全屏障。李建邦完工后反复查验的身影,与后来车辆平稳驶过的画面渐渐重叠——几小时的汗水,换来了长久的安心。这时间维度上的鲜明对比,让煤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模样。

戈壁滩上的“安全课”

红沙泉的烈日下,李建邦的补路行动,成了一堂无需讲台的“安全课”。它用实干诠释了最朴实的安全哲学:安全从不是标语栏上的文字,而是砌刀与碎石碰撞的清脆声响;不是检查时的临时应付,而是发现隐患就主动消除的自觉。当往来司机驶过平整路面时鸣笛致意,这条普通的矿区道路,早已超越了“通行”的本身意义,成为煤矿安全文化的生动象征——最坚固的安全防线,往往始于最朴素的担当。

在李建邦的带动下,项目部里“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愈发浓厚:有人主动巡查设备设施的螺丝是否松动,有班组定期清理排水沟里的杂物,曾经的“被动听令”,渐渐变成了“主动负责”。这种以点带面的改变,或许正是对“好人好事”最深刻的诠释——一个人点燃的责任火种,终会在戈壁滩上,照亮更多人的安全初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