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查隐患 精准“把脉”保安全

日期:2025-10-10 来源:贵州黔南分公司 作者:郑佳良、郭露露 字号:[ ]

在我们的中医文化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法”,这四个技能同样能应用在安全生产中,在英坪项目就有这么一群守护井下安全的“采矿医师”,他们在井下深耕多年,将中医智慧融入日常安全管理,以“望闻问切”“四诊法”精准诊断现场安全隐患,为井下安全生产开出“良方妙药”。

现场查探 “望”出短板

班前"望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英坪项目的带班领导和班组长在每班作业前班前会对全员进行细致观察,重点关注员工的精神状态、情绪表现和身体条件。通过面色潮红识别饮酒嫌疑,通过眼神恍惚发现疲劳迹象,通过情绪异常察觉是否存在家庭矛盾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观察往往能提前阻断人为失误的源头。同时在入井口设有岗前酒精检测和血压监测等科技手段,使"望诊"更加客观精准。对于发现异常的人员,采取调班休息、心理疏导或替换岗位等措施,坚决杜绝“带病上岗”。

班中“望物”聚焦设备设施的状态监测。"采矿医师"们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设备点检流程。针对井下关键设备如掘进机、主排水泵、通风设备等,制定了详细的"健康检查表",涵盖油位、压力、温度、振动、紧固件等50余项指标。检查中特别关注细微变化,如液压管路的轻微渗漏、螺栓的微小松动、轴承的初期锈蚀等,这些"亚健康"状态往往是重大故障的前兆。对于关键设备设施如主排水泵,变电所还设置有固定监控设备,实现随时观测设备运行情况,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处理,极大提高了"望诊"效率和准确性。

环境"望诊"则致力于发现作业场所的隐蔽风险。英坪项目将井下环境细分为巷道工程、管线敷设、物料存放、安全标识等八大类目,每类制定明确的“健康标准”。例如,要求巷道支护必须"横平竖直",风水管路按标准色彩刷漆防锈,电缆吊挂平直整齐,物料堆放硐室必须具有鲜明的标识牌等。"采矿医师"们每天巡视各作业面,用测距仪测量巷道规格,用光照检查粉尘浓度,并通过气体检测仪监控巷道空气质量,并借助井下气体监测系统评估当前全巷道通风效果,确保环境始终处于"健康状态"。针对采空区、断层带等特殊地段,还采用瞬变电磁仪超前物探和应力监测进行"深度体检",提前发现隐蔽的环境风险。

“望诊”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风险的超前预控。英坪项目建立了"三级望诊"机制:班组每班巡查、工区每日检查、采区每周普查,将发现的问题按严重程度分为"红黄蓝"三级,分别对应立即停工整改、限期整改和持续改进。所有问题录入智能管理系统,自动跟踪整改进度,形成闭环管理。通过系统化的“望诊”实践,项目部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隐患数量显著下降,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患未然 “闻”到风险

中医里的"闻诊"包含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闻诊”被拓展为通过听觉、嗅觉甚至振动觉来感知风险的多维诊断方法。英坪项目的"采矿医师"们通过长期实践,培养出了异常敏锐的感官能力,能够从井下复杂的环境背景中辨识出危险的"异音"和"异味",成为设备故障和环境异常的早期预警系统。

听觉诊断是“闻诊”的核心内容。如同项目部维修班组工人能在10米外听出主排水泵传动轴的异常声响,英坪项目的资深技师们也练就了"听音辨障"的绝活。他们总结出掘进施工过程中顶板的特殊声响合集以及井下设备的特殊声纹合集,记录了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会碰到的顶板松动的特殊声响,如当出现“噼啪”的高频碎裂声时,意味着顶板薄层状岩层发生分层断裂,或裂隙快速扩展,这时垮塌的风险就急剧提高,现场必须撤离工作面,做好排险后才能继续作业。各类设备正常运转时的声音特征,包括节奏、音量和音调等要素。例如,健康的水泵运转时发出均匀的“嗡嗡”声,而一旦出现轴承损坏会夹杂"吱吱"金属摩擦声,固定螺栓松动会产生不规则的"哐当"声。

嗅觉诊断在发现气体异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坪井下的特殊环境常会产生具有特征性气味的安全隐患,如电缆过热的焦糊味、轴承高温的油腻味、硫化氢的臭鸡蛋味等。"采矿医师"们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能够辨识多种与安全相关的典型气味,并建立气味与风险的对应关系。例如,某次巡检中,一位“采矿医师”在830井口回风区域巷闻到淡淡的苹果香味,立即判断为水泵房内电机绝缘漆过热挥发所致,及时通知了地面控制室停机避免了电机烧毁事故。为弥补人类嗅觉的局限性,井下还依靠气体检测系统,通过多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井下空气质量,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并联系井下带班领导采取相关措施。

英坪带班领导团队在井下日常带班的过程积累中,掌握了大量的井下安全生产知识,同时练就一双慧眼,在带班过程中能够快速识别现场风险隐患。还能借助井下视频监控、各种监测系统等设施,对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临时用电、动火作业、矿房回采等风险点实现指挥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井上井下信息联动,对现场关键部位实现全天候、全覆盖调度、指挥,确保井上下信息畅通,保障现场作业有序可控。

刨根问底 筑牢防线

主动询问是发现隐蔽问题的重要手段。英坪项目的“采矿医师”们形成了“三必问”原则:交接班时必问设备状态变化,作业中必问同伴感受异常,收工后必问当日发现问题。询问时注重开放式提问,避免诱导性语言,鼓励详细描述现象细节。例如,当班组长发现某处支护效果不佳时,会询问锚杆施工人员:“打眼时岩粉是什么颜色?钻机推进有没有感觉阻力变化?”这些专业性问题往往能揭示地质条件的微小变化,为潜在顶板风险提供早期预警。项目部还建立了“问题溯源”制度,对发现的井下重大隐患开展“五个为什么”追问,直至找出根本原因,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问”出来的安全知识,筑牢安全防线。采取班组包保制度,通过座谈交流、逐级询问、班组长考核等有效方法,通过与工区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及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听取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难点,鼓励一线工人反映身边隐患,落实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工作机制。英坪地采项目部的包保工作进行座谈时也揭示了许多管理盲区,如某处巷道照明不足导致视觉疲劳、工作安排顺序不合理增加安全风险等。这些来自一线的宝贵反馈,为改进安全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

“问诊”过程的规范化是保证效果的关键。英坪项目开发了“问诊手册”,详细规定各类问题的询问要点和技巧,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建立隐患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获取的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并得到处理;形成问诊结果反馈机制,让员工看到自己的意见产生了实际效果。这种系统化的“问诊”实践,不仅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安全信息,更营造了开放、信任、互助的组织氛围,为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切”准症结 补强管理

项目部根据工程局“雷霆行动”重点抓好“十项严查”的要求建立了班组“人机料法环”验证评估体系,从多方面重点针对地面及井下安全条件建立多项验证指标。每一项指标都要大量的具体措施要求,如现场环境要求井下每班必须采用相关专用仪器对环境进行评估测量,用风速仪测量巷道风量分配,用气体检测仪检查掌子面控制质量,用粉尘测定仪监控呼吸性粉尘浓度等。测量数据实时提交至项目部,由项目部定期生成井下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指导现场作业决策。某次“切诊”发现854南工作面CO浓度随着掘进距离的提升而缓慢上升,趋势异常,“采矿医师”即组织排查,发现采空区回风巷道与主巷出现了窝风现象,随即采取增加抽出式风机,增加巷道爆破通风时间等方法,提升了现场安全,确保了巷道安全生产。

“切诊”也应用于安全措施的效果验证。英坪项目严格执行“双确认”制度,所有安全整改措施实施后都必须经过现场实测验证,确保真正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巷道支护质量问题,不仅检查支护材料是否安装到位,还要使用锚杆拉力计测试预紧力是否达标;针对通风系统改造,不仅观察风量分配是否合理,还要实测各作业地点的氧气含量和有害气体浓度。这种基于实测的验证方法,避免了安全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切诊”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精准干预。英坪项目借鉴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差异化处理策略。对于“表症”类问题(如巷道混凝土破损),立即修复并强化点检;对于“里症”类问题(如巷道变形),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并跟踪方案落实情况;对于“虚实夹杂”的复杂问题(如系统性问题),采取综合调理措施。例如,针对反复出现的设备故障,不仅修复设备本身,还分析操作、维护、环境等关联因素,实施系统改进。这种分类施策的方法,确保了安全措施的经济性和有效性,避免了"一刀切"的资源浪费。

结合查出的问题及短板,带班领导组织现场人员对各级职责进行梳理和划分,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落实“定格、定人、定责”工作要求,健全完善网格化方案,科学划分网格区域,合理安排网格员,严格落实网格员7项职责,严肃考核评价与过程监督。形成现场一级包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包保体系。建立健全检查监督、问题整改、跟踪落实、追责问责等多位一体的考评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管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全面提升井下安全管控水平。

下一步,英坪项目将持续深化“望闻问切”工作法,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助力地采工程平稳健康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