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专栏】军魂不灭 飞松常青——平蓄TBM项目退伍军人员工专访

日期:2025-07-31 来源:平江TBM项目 作者:姚吉远 字号:[ ]

飞,是穿越地层的无畏;松,是扎根黑暗的挺立。

——题记

在湖湘之东北有一块群山腹地,那里有一场关乎能源开拓的宏大工程,正在昼夜不息地推进。这项特殊工程的核心通道建设,落在了一台特殊的隧道掘进机身上。为了驾驭好这条钢铁巨龙,确保其能在地下精准行进,最辛苦的莫过于那些守在前线洞内的工人们。在这群驻扎在平江抽蓄项目一线的工人里,有着三位空军退伍老兵——喻飞、温均松、李松。

他们三位在13年前曾服役于成都军区通讯总站,以在地指挥,对空联络为责,与翱翔天际的飞行空军沟通对话。如今,他们遁入地心,在岩石的壁隙间,以另一种姿态续写军魂的坚韧与担当。正如他们名字里刻着的那般,尽管不再仰望天空,他们仍然无畏,他们依旧挺立。

“飞”驰地下

在平江项目幽深、闷热、粉尘弥漫的TBM通道里,他依然是那个在“关键时刻顶得上”的尖兵,只不过战场从万里晴空转入了地底深处。

“这里没有硝烟,但每推进一米都是战斗。”交谈时,喻飞的声音沉稳有力。TBM是这项工程的心脏,其精密复杂的液压、电气、传动系统,如同人体的血管与神经。一旦刀盘系统突发异常,整个隧洞的掘进就会戛然而止,一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常常笼罩在现场。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延误进程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工期风险。

洞内作业,在项目的初期阶段,温度最高的时候逼近47摄氏度。湿度饱和,空气混浊,他们需要在这狭小又油污遍布的空间里快速定位,推展工作。汗水经常浸透衣服,一串一串的顺着安全帽带滴落。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粘到皮肤上与汗水混合,形成一层黏腻的灰色“盔甲”,给本就透不过气的他们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呼吸负担。

“部队教会我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喻飞回忆,“面对突发状况,慌没有用。脑子得立刻反应,手上动作必须快、准、稳。”凭借着在部队锤炼出的超强抗压能力、精准判断力和高效执行力,作为白班代班班长的他,常带领队员与时间赛跑,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好让这台钢铁巨龙能顺利发出有力的轰鸣,向坚硬的岩层寸寸挺进。这种“飞”一般的应急响应速度,是保障这台“天岳号”TBM高效掘进的“精神助力器”。脱下军装,他那份“若有战,召必回”的使命感,在地下深处化作了对工程时点的分秒必争。

如“松”扎根

 温均松,人如其名,但这份“松”的沉稳并非与生俱来。面对“天岳号”这个庞然大物,闻其刀盘附近震耳欲聋的轰鸣,加之灼人的高温与弥散的粉尘环境,由这些“恐怖”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洞内画面,曾让这位昔日空军通讯兵的内心掠过一丝畏惧。“项目初期,条件尤为艰苦,一些设施还不完善,作业空间逼仄,每一项任务都像是一场硬仗。”温均松说。然而,部队熔炉锻造出的适应力与坚韧,在他身上迅速显现。“环境再难,总得有人干。”他用朴素的逻辑说服了自己。他深入一线,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刀盘检查和换刀作业,这是最核心也最艰苦的工作之一。

钻进刀盘内部,空间极狭,空气混浊闷热,如同蒸笼。巨大的刀盘在掘进后散发着惊人的热量,而四周全是坚硬冰冷的岩石和锋利的器具。更换磨损的盘形滚刀,是项技术活,更是力气活。在如此局促和高温的环境下,每一次拧动扳手、每一次搬运刀具,都异常艰难。粉尘无孔不入,呼吸都变得沉重。但温均松没有退缩。他将军队里培养出的专注、耐力和对规程的绝对服从发挥到极致。他仔细观察有经验的老员工,虚心请教技术要点,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执行每一个步骤,确保每一把刀具都安装到位,扭矩达标。“但越是艰难,越要稳住。”温均松说,“部队教会我,困难面前,顶上去就是唯一的答案。”

他像一棵被移栽到岩石缝里的劲松,起初可能水土不服,但凭借着向上生长的顽强,将根系牢牢扎下,最终在滚烫的刀盘旁站稳了脚跟。

以“松”为范

李松的岗位也是一线普工,作为一名网格员,主要责任区域在ABS喷混桥附近。这里并非TBM的核心区域,却是隧道支护成型、保障后续安全的关键环节。喷浆作业粉尘弥漫、噪音巨大,环境同样恶劣。李松像一根小而平凡的松针,深深扎在属于自己的网格里,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每天像巡逻兵一样,在自己的网格内反复查看,检查喷浆机械手附近是否存在风险。他的工作琐碎而具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关系到现场的安全与施工效率。“当过兵,站过岗,知道‘哨位’意味着什么。这块地方,就是我的哨位。”李松话语不多,但很实在。他将部队里养成的纪律性、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倾注到网格工作中。

ABS喷混桥区域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麻痹。李松的存在,就像这漫漫工期里的一根定海神针。那身灰色的工装仿佛还残留着军装过往的印记,他那份冷静和专注带来了些许不言自威的严谨。他的价值,不在于操作多么精密的仪器,而在于日复一日滴水穿石般地将工作落到实处。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最基层、最前线的地方,筑牢了工程安全防线的重要基石。这,便是以他为典范的一线工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千钧之力。

温均松与李松是夜班共事的队友,均松作为夜班代班班长与李松及其队组成员同心协力,他们和喻飞一样,将军旅生涯中刻入骨髓的要求毫无保留地带入了一线。他们的交替守护与坚韧勇气,是TBM在地下黑暗中平稳前行的“定盘星”。

至此,与三位的访谈总结告一段落,在这两天的交谈里,我看到了他们在军旅生涯淬炼出的忠诚、质朴、担当、纪律与执行力,他们把这些品质深深植入了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最前线。那些走过的军旅路,那些吃过的苦,如今都化作了在地下开山凿石的非凡力量。

在这条深埋地下的征途上,军魂不灭,飞松常青。

后记:

向所有在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的军人致敬。

向所有在地表之下,托举光明的工人致敬。

喻飞

温均松

李松(第一排中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