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铁”:我亲历的中巴友谊

日期:2025-11-17 来源:梅蓄二期项目 作者:胡超群 字号:[ ]

中巴友谊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巴基斯坦,人们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赞颂中巴情谊;在中国,“巴铁”二字早已成为两国兄弟情的代名词。这份友谊并非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践行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实践,更鲜活于每一次守望相助的瞬间。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伊斯兰国家,这份率先的认可早已奠定友谊的基石。2008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第一时间运来逾10吨救灾物资,得知灾区缺帐篷,更是搬空伊斯兰堡战略储备仓库,将22260顶帐篷悉数捐赠——这份倾囊相助的决绝,早已刻入中国人的记忆。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这份情谊再次双向奔赴:阿尔维总统在中方最困难时率团访华,坦言“朋友受难便倾囊相助,不为自己留后路”;当巴基斯坦疫情告急,中国的资金、临时隔离医院与医疗专家组又及时抵达,用经验与物资筑起防线。

而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竟让我在非洲大陆亲身邂逅。作为资深吃货,我与宗格鲁的巴基斯坦营地小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刚踏入营地,一句热情的“你好”便驱散了陌生感,不久后微信里店主“疯狂”推送的新品图片,更让我下班就拉着同事飞奔而去。挑拣间不知不觉超支,店主——后来我叫他“没问题”老板——一眼看穿窘境,笑着挥手:“拿走就行,钱明天给,没问题。”身后同样传来“钱没带够明天给可以吗”的询问,那句熟悉的“没问题”让我真切体会到这份信任毫无保留。

次日还账时,一股浓郁肉香扑面而来。个子不高却精气神十足的店主正在忙碌,乌黑的卷发配着整洁的虬髯,高鼻梁与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迷人的西域风情——他正制作地道的巴基斯坦手抓饭,印巴长粒米混着足量香料,色泽诱人。“你也喜欢吗?”他笑着问,不等我问价格,就用大锡纸盒舀了羊肉最多的一份递来,反复说着“不要钱,不要钱”。几番推搡后我放下1000奈拉,也因此结识了这位“不要钱”老板。

闲聊时,一位巴基斯坦工程师的话道破了这份友善的根源:“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兄弟,不论在世界哪个地方,都该互相尊重。”这份共识,正是中巴友谊的灵魂。从穆沙希德·侯赛因50余年深耕中巴友好、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乌尔都文版出版,到中巴经济走廊十年间带来254亿美元投资、23.6万个就业岗位与完善的电力交通网络,友谊早已在合作共赢中愈发坚实。

从汶川的帐篷到抗疫的物资,从伊斯兰堡的承诺到非洲小店的手抓饭,中巴友谊从来不是遥远的叙事。它是“没问题”的信任,是“不要钱”的热忱,是国家层面的并肩前行,更是个体之间的真心相待。这一刻我深切懂得,“巴铁”之所以为“铁”,正因它早已融入血脉,在每片土地上都绽放着温暖的光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