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铸盾,班安为基:筑牢施工现场安全根基

日期:2025-07-17 来源:深圳区域项目指挥部 作者:吴菊平 字号:[ ]

在轰鸣的施工现场,班组是最前沿的战斗单元,也是安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班组安全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安全堤坝。唯有系统构建并筑牢“人机料法环”五维防线,方能将隐患扼杀于萌芽,让安全成为深入骨髓的自觉。

固“人”之本:唤醒安全意识,培育行为自觉

深化意识教育:传统的安全交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触动工人的安全意识。我们应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契机,结合班组实际作业内容,开展具有震撼力的安全教育。例如,播放真实事故案例视频,让工人直观感受事故的惨痛后果;组织 VR 沉浸式体验,模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场景,使工人身临其境,深刻认识到安全事故的“触手可及”。此外,推行“吓一跳、冒冷汗”分享会,鼓励工人分享亲身经历的险情,通过共情与警醒,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

提升技能与习惯: 聚焦岗位实操风险,开展“手指口述” 安全确认训练,确保工人在进行关键操作步骤(如系挂安全带、锁定能源等)时,能够形成牢固的肌肉记忆,避免因疏忽而引发事故。同时,推行“安全行为观察”制度,班组成员之间相互观察、提醒并纠正不安全行为,如不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站位不当等。这种方式将安全管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互助,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营造安全文化: 设立班组“安全之星”评选机制,对那些主动排查隐患、制止违章行为、提出有效安全改进建议的成员进行表彰,树立安全榜样。赋予每位班组成员“安全吹哨人”的权力与责任,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并报告安全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浓厚班组安全文化氛围。

强“机”之基:保障设备可靠,规范操作流程

做实设备健康管理: 严格执行班组级设备日常点检与维护保养制度,要求操作人员在接班前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望闻问切”:仔细查看关键部件(如钢丝绳是否断丝、吊钩保险是否有效、制动器是否正常),倾听设备运行时有无异常声响,嗅闻设备是否散发异味,并进行试运行。建立清晰明确的设备异常报告流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严禁设备“带病运行”。同时,设备维护保养记录需由班组长签字确认,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严守操作规程: 针对班组操作的各类机械设备(如手持电动工具、小型吊装设备、焊接设备等),定期组织专项操作规程复训与考核,强化工人对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严格执行“十不吊”、“焊割十不准”等铁律,杜绝无证操作、超负荷运行、私自改装设备等违规行为。在大型设备配合作业时,明确指挥信号和责任人,确保设备操作协调有序,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

推行“挂牌上锁”: 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清洁等作业前,严格执行能量隔离、挂牌上锁程序。由操作人员和班组长(或指定监护人)进行双重确认,确保设备的能量源被彻底切断,防止设备误启动。通过这一措施,为设备维护作业人员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控“料”之质:严把材料关口,规范存储使用

入场验收把关: 班组在接收材料时,必须认真核对送货单与质保资料,并对材料进行严格的外观检查。例如,检查脚手架钢管的壁厚是否符合标准、扣件是否完好无损、安全网是否具有阻燃标志、劳保用品是否具备合格证等。一旦发现材料存在可疑或不合格情况,立即报告上级并拒绝使用,从源头上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安全。

规范存储与防护:落实班组责任区物料定置管理,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存储。易燃易爆品应单独存放,并远离动火区,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钢筋、管材等材料应码放稳固,设置防滑、防滚动措施,防止坍塌伤人;化学品存储区域应标识清晰,配备化学品安全说明书,并确保作业人员知晓应急处理措施。同时,及时清理废料垃圾,保持通道畅通,消除绊倒、火灾等安全隐患。 

过程使用监督: 班组长及骨干成员要加强对材料使用过程的监督。严禁使用变形、开裂的脚手架组件,确保脚手架搭建的安全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密切关注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如发现混凝土出现离析、初凝异常等问题,立即停止使用并上报;监督工人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网、生命线等,确保防护设施发挥应有的防护作用。

织“法”之网:刚性执行制度,强化应急能力

制度落地生根:班组长作为项目安全规章制度在班组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带领班组成员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如作业许可制度、高风险作业管控规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将制度要求细化为具体的班组安全行为准则,使每一位成员都清楚知道在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确保制度在班组层面得到有效执行。

做实风险管控: 每日班前会必须结合当日作业任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作业安全分析),明确主要风险点及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加强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偏离安全措施的行为,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通过持续的风险管控,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强化应急准备: 确保班组成员熟悉本岗位涉及的各类应急预案(如火灾、触电、高处坠落、坍塌等),掌握报警程序、逃生路线以及急救器材的位置和基本使用方法。班组定期组织小型、针对性强的应急演练,如模拟人员触电急救、小范围初期火灾扑救等,通过演练提高班组成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确保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优“环”之境:预判动态风险,打造安全空间

动态环境监控: 班组长要密切关注作业环境的实时变化,对恶劣天气条件保持高度警惕。当遇到大风、暴雨、雷电、高温等恶劣天气时,立即依据应急预案停止相关高危作业,如露天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作业等,防止因恶劣天气引发安全事故。同时,持续关注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临边洞口防护的有效性、照明条件是否充足、通风状况是否良好等环境因素,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风险隐患。

改善微环境: 合理规划班组作业区域,确保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因通道堵塞影响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保证作业区域照明充足,满足施工操作的需要,减少因光线不足导致的安全事故。落实降尘降噪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粉尘和噪音污染,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时清理作业区域内的积水油污,防止人员滑跌受伤。在高温季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暑降温饮品和药品,预防中暑事件的发生。

文明施工协同: 积极践行文明施工理念,做到工完场清。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清理作业现场,将物料、工具归位存放,保持作业环境整洁有序,减少因环境杂乱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主动与其他班组和部门配合,积极参与项目整体布局协调,避免交叉作业干扰,共同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项目作业环境。

班组安全管理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人物,肩负着 “系统守护者” 的重任。通过持续不断地唤醒人的安全自觉、保障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有效应对环境风险变化,将安全理念深植于班组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每一位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只有每一个班组都筑牢这道坚实的五维安全防线,才能汇聚成整个项目坚不可摧的安全长城,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真正实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美好愿景。安全工作永无止境,它体现在班组的每一次严谨操作、每一次风险预判、每一次相互协作中,是我们守护生命、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