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炎陵,展望未来

日期:2025-09-01 来源:炎陵抽蓄项目 作者:陈嘉怡 字号:[ ]

在炎陵抽水蓄能项目的建设浪潮中,我从下库大坝工区施工前线轮岗至工区技术岗,完成了一次职业生涯的重要跨越。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亲历了项目的磅礴气势,更在角色转换中实现了自我突破与成长。

初到工区时,我直面的是工程一线的硬核挑战。每天穿梭在钢筋密布的施工现场,亲身参与坝体开挖支护、趾板混凝土浇筑等关键节点。记得在趾板边坡施工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短开挖、强支护”作业模式的高效。安全管控的“零事故”记录背后,是工区严格的制度——从电焊作业必须佩戴手套,到高临边作业挂设安全带,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敬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工程建设的本质,是科学管理与严谨执行的深度融合。

转岗至工区内部的技术岗,意味着从执行者向规划者的蜕变。在一开始,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和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我曾感到手足无措。但前辈们的指导让我迅速适应:参与下库工区大坝左坝肩防撞墙设计时,我深刻理解了结构安全与现场施工的紧密关联。左坝肩作为连接施工道路与坝体的关键区域,重型设备运输频繁,防撞需求尤为突出。我结合在工区观察到的运输车辆转弯半径、通行频率及左坝肩的地质特点,通过CAD建模反复推敲墙体布局。为避免设备因视线盲区或操作失误导致碰撞,我特意将工区常用的自卸卡车、混凝土搅拌车的尺寸参数融入设计,确保防撞墙既能有效缓冲撞击力,又不影响施工通道的顺畅通行。虽然都属于工区部门,但设计岗的工作节奏与施工前线截然不同——这里需要缜密的逻辑、跨部门的协作,以及与甲方、供应商的精准沟通。我曾因图纸标注误差被反复修改,但正是这种磨砺,让我养成了“毫米级精度”的职业习惯。

转岗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两个岗位的深刻关联。前线工作积累的现场经验,成为我设计工作的“指南针”。例如,在绘制左坝肩防撞墙时,我结合工区设备运输的实际路线和左坝肩岩石风化程度,精准调整墙体分段长度与基础加固方式,使设计方案既符合安全规范又具备可施工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闭环,让我真正理解了“从工地到图纸,再从图纸到工地”的完整工程逻辑。

炎陵抽蓄项目赋予我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职业视野的拓展。在下库工区,我感受到工程人“敢打硬仗”的魄力;在设计部,我体会到技术人“精益求精”的执着。项目“十四五”重点工程的使命,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设计优化都可能影响千万家庭的用电保障,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平衡。

展望未来,我将以“蘑菇定律”自勉——在设计的土壤里默默扎根,积蓄力量。无论是参与后续机组安装的技术协调,还是探索“抽水蓄能+旅游”的融合设计,我都将秉持炎陵项目赋予的初心:用专业与匠心,为绿色能源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从下库大坝施工前线的轰鸣到设计岗位的静思,这段转岗之旅让我坚信:真正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