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辰溪蓄能沃土中拔节生长 | |||||
| |||||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作为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一名新员工,融入辰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这个大家庭已满两月。六十个日日夜夜,从最初对陌生环境的好奇与忐忑,到如今对工作流程的初步熟悉与对团队温暖的深切感知,这段时光宛如一部快进的纪录片,记录着我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份感动。 回首望去,足迹深深浅浅,却步步坚实;心中感慨万千,皆化为前行的力量。尤为幸运的是,在这段关键的适应期,我遇到了两位引路人——王小强师父和孙凡师兄,他们如同照亮我职场航道的双星,从不同维度赋予我知识与智慧,让我这片“新芽”在辰溪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沃土上,得以汲取养分,悄然拔节。 初识八局,融入辰溪:从校园到工地的角色蜕变 怀揣着对水电事业的憧憬与对未来的期待,我来到了理想中的八局。报到之初,“诚信、担当、共赢”的企业精神和“敬业、专业、人品、精品”的企业准则便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而当我真正踏入辰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时,那种宏大的场面、轰鸣的机械、井然有序的施工节奏,更是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心灵震撼。崇山峻岭间,未来将崛起一座调节能源、助力“双碳”目标的巨型“蓄电池”,而我,有幸成为这宏伟蓝图的一线描绘者之一,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切换到紧张忙碌的施工一线,挑战是显而易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差距、沟通方式的转变、工作节奏的适应,都曾让我感到些许不适与迷茫。然而,项目部分配的“导师带徒”制度,如同及时雨,为我指明了方向。我先后有幸师从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倾囊相授的师傅——王小强师父和孙凡师兄。他们的指导,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让我得以在实践与理论、外业与内业中平衡学习,快速成长。 外业引路,实践筑基:王师父的“现场课堂” 我的第一位导师,是现场的网格员王小强。王师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电人,皮肤黝黑,声音洪亮,做事雷厉风行,对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胸。他是我走进现场、感知工程脉动的引路人。 脚步丈量,熟悉施工“地形图”。 初到现场,王师父并未急于讲授高深理论,而是带着我用双脚一遍遍“扫描”整个作业面。从进场道路到通风安全洞,从地下厂房开挖现场到未来上下水库的连接部位,他边走边讲,告诉我哪些是重点管控区域,哪些设备正处于关键作业阶段,不同施工环节的风险点何在。他常说:“图纸是静止的,现场是动态的。不多看、不多走,永远成不了合格的水电人。”在他的引领下,我逐渐摆脱了对图纸的依赖,学会将二维线条与符号转化为眼前三维而鲜活的施工场景,初步构建起属于辰溪电站的“活地图”。 工序入手,掌握施工“流水账”。 王师父负责的网格区域施工工序环环相扣。他耐心为我讲解从土石方开挖、支护锚杆施工、喷混凝土,到后续衬砌、灌浆等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点、质量标准和衔接要求。他让我亲手触摸不同标号的混凝土试块,辨别支护材料的优劣,观察爆破后的围岩状况。更重要的是,他教我如何撰写施工日志。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蕴含大学问。他要求日志必须“及时、准确、完整、清晰”,不仅要记录进度、人员与设备情况,还要详实反映质量安全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甚至天气变化对施工的影响也需备注。他逐字逐句帮我修改最初的日志,指出描述不够客观之处、遗漏的关键数据、需要持续跟踪的问题。通过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用专业而精炼的语言记录现场动态的能力。这份日志,不仅是我工作的见证,更是我理解工程、积累经验的重要载体。 拍照留痕,练就“火眼金睛”。 在王师父看来,现场拍照不仅是留痕取证,更是发现问题、辅助管理的重要手段。他教我如何选取角度,兼顾全局与细节;如何利用光线,确保照片清晰;哪些关键工序、隐蔽工程与质量问题部位必须拍照存档。他常指着照片问我:“你看,这个支护间距是不是偏大?”“这张反映了混凝土浇筑后的表面平整度问题。”在他的培养下,我逐渐学会通过镜头观察、分析与判断,眼睛变得更加敏锐,能更快捕捉到现场可能存在的隐患或不合规之处。 跟随王师父的日子,是汗水与泥土交织的时光,也是我打下坚实实践基础的阶段。他让我深刻体会到,水电工程是干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唯有扎根现场、亲力亲为,才能真正理解工程的复杂性,养成严谨细致、负责担当的工作作风。 内业提能,思维升级:孙师兄的“数字与人生”讲堂 在我初步熟悉现场后,项目部安排孙凡师兄担任我的内业导师。孙师兄年轻有为,思维缜密,精通项目信息化管理与内业资料处理,是我接触数字化工地、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的引路人。 数字赋能,走进“智慧电站”。 辰溪抽水蓄能电站作为重点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孙师兄主要负责的数字电站平台,集成了进度、质量、安全、物资等多维度信息。他系统教我操作平台,查看实时施工数据、监控重点部位、处理预警信息。最关键的是,他指导我撰写规范、专业的“数字电站回复”。这类回复常针对上级或监理的查询,需基于平台数据,结合现场实际,用准确语言进行说明、分析与反馈。他强调,回复不仅要事实清楚、数据准确,更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有时还需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或后续计划。他一次次帮我梳理思路、修改措辞,教我如何站在管理者角度思考,让回复更具说服力与建设性。这一过程,极大锻炼了我的信息整合、逻辑思维与书面表达能力,使我对项目的整体运作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 内业规范,筑牢管理根基。 除数字平台外,孙师兄还指导我学习内业资料的整理与归档流程。他从文件格式、编号规则、审批流程到归档要求等细节入手,让我认识到内业工作的严谨与重要。他说:“现场干得再好,资料跟不上,功劳减半;资料规范齐全,不仅能真实反映工作成果,更是项目合规管理、顺利结算的重要保障。”通过参与部分内业工作,我深刻体会到项目管理中“内外兼修”的必要,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此彰显无遗。 亦师亦友,指点人生迷津。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师兄不仅在工作中给予指导,在生活中也如兄长般关心我。初入职场的我,难免对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平衡等问题感到困惑。每每此时,孙师兄总会耐心倾听,并结合自身经历,给我真诚建议。他教我如何高效学习、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如何与不同部门同事有效沟通、协同合作;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压力与挑战。他的点拨常让我豁然开朗,减少了独自摸索的迷茫,更快融入项目团队,找到归属。 孙师兄的指导,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看到水电工程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一面,提升了我的宏观思维与综合素养,实现了从“工兵”到“参谋”意识的初步转变。 蓄能新征程,青春正当时 两个月来,在两位师父的悉心指导与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初步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蜕变。我不仅学到了具体业务技能,更深刻感受到中水八局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担当精神与团队精神。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王小强师父让我明白,真正的知识蕴藏在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每一份详实的施工记录中。脚踏实地、深耕现场,是水电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思维决定高度:孙凡师兄让我认识到,在掌握实操技能的同时,必须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逻辑思维与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更大跃升。 团队是力量的源泉:在辰溪项目这个大家庭,从领导到同事,无不体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氛围。正是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支撑我们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推动工程稳步向前。 展望未来,辰溪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任重道远,我的职业生涯也刚刚启航。我将倍加珍惜在一线的锻炼机会,继续虚心向两位师父及所有前辈学习,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结合,努力成长为一名“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前路漫漫,唯有奋斗。蓄能新征程,青春正当时!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