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烽火,这时灯火 | |||||
| |||||
天安门广场传来的礼炮声与工地的机械轰鸣声在耳边交织,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进行一场深刻对话。 项目部组织集体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作为炎陵抽蓄项目的一员,我看到的不仅是受阅部队的威武雄壮,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在民族危难时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抗战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在我们手中延续。 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时抽水蓄能,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这种“蓄势待发”的特性与中国的抗战历程何其相似。曾经我们积贫积弱,默默积蓄力量;如今国家富强,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建设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更是一种国家能力的象征,是新时代下国家力量的体现。 阅兵式上展示的现代化装备令人振奋,而让我更感自豪的是,在我们的工地上也有着同样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高科技手段与建设者的智慧汗水相结合,正在创造着又一个工程奇迹。我不禁想到,若是抗战时期有如此强大的国力基础,先烈们或许不会付出那么巨大的牺牲。这正是我们今天努力建设的意义——让国家更强大,让民族不再受欺凌。 当屏幕上出现老兵时,我想到的是我们项目上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他们就像这些老兵一样,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国家的能源事业。在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建设中,他们带着年轻人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在办公室里熬夜修改图纸,将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这种传承不正是抗战精神的现代写照吗?当年是保卫国土,今天是建设国家,同样的奉献,不同的战场。 作为党群综合部的一员,观看80周年阅兵让我在震撼与感动中,思考着如何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实际行动。党群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这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一脉相承。阅兵仪式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们眼神中透出的坚定,正是党群工作者最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就是要用这样的精神去感染每一位项目员工,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项目建设上来。那些抗战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正是我们激励员工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最好榜样。 八十年前,先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独立的长城;八十年后,我们用混凝土和钢铁建设国家发展的基石。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奋斗;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精神。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把爱国情怀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具体行动,把民族气节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把英雄气概转化为追求卓越的工作标准。 当未来的某一天,这座抽水蓄能电站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时,我相信其中也闪烁着抗战精神的不灭光芒。 阅兵仪式结束时,工地上的工作仍在继续。我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铁流滚滚已成历史,电流声声正在当下,而民族精神永远不息。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