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龙云灌区:细处发力,聚沙成塔

日期:2025-09-22 来源:龙云灌区项目 作者:李想 字号:[ ]

从租赁设备的“按需调整”到废旧物资的“物尽其用”,从财务费用的“分毫必省”到人员管理的“精耕细作”,龙云灌区项目以“钉钉子”精神啃下成本管控的“硬骨头”。“节省100万”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字,而是藏在每一次设备调度、每一笔资金核算、每一项施工优化里的“实在账”。全体人员以“颗粒归仓”的态度,在设备、财务、管理等全链条下足“绣花功夫”,让一个个“微举措”汇聚成降本增效的“大能量”。

党建引领,筑牢节约 “红色堡垒”

党员要做成本管控的排头兵,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扛起责任账。在龙云灌区项目“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党员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上,党支部书记的倡议掷地有声。项目党支部将降本增效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把“节省100万”目标分解到每个党小组,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让党旗飘扬在成本管控第一线。

党员带头践行“绿色办公”,推行无纸化审批、双面打印,大幅压缩办公耗材支出,高效完成综合管理类节约目标;在设备物资盘点现场,党员主动加班核对台账,逐一排查闲置设备,推动多台套设备跨项目调拨,让“沉睡资产”变成“增效活水”;面对基坑进水、塌方等突发情况,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对接保险理赔与业主签证,为项目挽回大额损失。从办公区的“关灯节电”到施工现场的“废料回收”,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员形成“人人算成本、事事讲节约”的共识,为降本增效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物资管控,拧干成本“每滴水”

设备物资是项目成本的大头,龙云灌区项目以全流程管控为抓手,在 “租、调、用、废” 各环节精打细算,让每一分投入都见实效。

针对设备租赁“固定支出高、使用效率低”的痛点,项目打破 “月租惯性”,按需调整租赁模式。原计划长期月租的吊车,经测算施工需求后,改为“零租”—— 根据实际使用天数结算,大幅降低租赁成本,进度条稳步推进。周转材料租赁同样“量体裁衣”,通过增加现场施工人员、优化施工流程,缩短周转材料租期,用“按需租赁”取代“盲目租赁”,减少不必要支出。

“与其新购设备,不如盘活存量”,项目主动与百色抽水蓄能项目联动,调拨多台车辆及办公设备,通过“净值摊销”方式降低购置成本,同时提升设备整体使用率。设备调度“就近取材”,避免了新设备采购的等待周期,为库底清淤、渠道衬砌等关键工序节省宝贵工期,实现“效率提升 + 成本下降”双重效果。

在能耗与材料管理上,项目拿出锱铢必较的态度:车辆建立油耗台账,通过优化运输路线、合并用车任务,有效减少油耗支出;钢筋取样摒弃用新料的习惯,改用施工产生的边角料,降低材料消耗;现场材料实行长短搭配、循环利用,模板、脚手架等辅材重复使用率显著提升,通过材料核销与超耗扣款,从源头减少浪费。从一颗螺丝钉到一台大吊车,物资管控的精细度转化为成本节约的实效度。

精细管理,打好增效“组合拳”

龙云灌区项目跳出“就成本论成本”的思维,从财务、人员、现场管理等多维度发力,以“管理提效”带动“成本下降”,实现“一举多得”。

项目财务团队化身“资金管家”,在“增收节支”上做文章。通过与银行协商,办理协定存款协议,利用闲置资金赚取额外收益,叠加“延期付款增加资金沉淀”的策略,进一步充实资金池;同时,争取银行减免各类手续费,优化保函办理流程,从“节流”与“增收” 两端发力,稳步推进财务类节约目标。

“人少未必效率低,关键在人岗匹配”,项目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缩减冗余人力,降低人力成本,超额完成人员优化目标。同时,加强架子队管理,严格考勤制度、控制辅材消耗,以 “精干团队+高效管理”提升施工节奏,减少不必要开支。

安全文明施工宣传牌以往用一次换一次,项目创新采用“铁皮架 +可更换车贴”模式——宣传牌架和铁皮重复使用,仅更换内容车贴,大幅减少制作成本,推进进度成效显著。在基坑施工中,技术团队通过“超前预判+及时签证”,对进水、塌方等风险事件,同步推进保险索赔与业主签证,用“风险防控”为项目“止损增收”,最大化降低意外支出。

从缩短租期的小调整,到“重复利用宣传牌”的大突破;从“党员带头绿色办公”的细节,到“跨项目设备调拨”的创新,龙云灌区项目的节省100万之路,藏着无数个“不起眼”的小举措。这些举措看似零散,却在全员的坚持下汇聚成“聚沙成塔”的力量——截至8 月,66.85万元的节省成果,正是人人讲节约、事事求高效的生动体现。

接下来,项目将继续在废旧物资处置、保险索赔落地、辅材消耗管控等未完成目标上发力,用“钉钉子”精神把成本管控做深做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降本增效攻坚战”,项目已实现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意识转变,节约不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融入施工、管理、办公全流程的“新常态”。未来,龙云灌区项目将以细处发力的韧劲,向着节省100万的目标稳步迈进,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灌区建设注入持久的效益动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