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筑“心”记——霍尔古吐水电站上游副厂房顺利封顶 | ||||||
| ||||||
10月,天山南麓的开都河畔,寒意已悄然浸入空气。然而,在霍尔古吐水电站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缓缓注入预定区域,经过振捣、抹平,上游副厂房主体结构顺利完成封顶。这个承载着开都河梯级开发重任的“电力心脏”配套设施,正式迎来关键节点。 “从2024年3月破土动工,到今天封顶,18个月的昼夜奋战,我们啃下了地质差、工期紧、冬季施工等多块‘硬骨头’。”张元军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眼前89.2米长的副厂房,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不仅是一块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更是我们对新疆工程建设的承诺。” 开都河上的“引擎” 霍尔古吐水电站项目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是开都河中游河段“一库四级”梯级规划的第三座水电站,承上启下,意义非凡。 “霍尔古吐水电站是开都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的关键一环,”项目总工程师黄刚站在封顶的副厂房前,望着繁忙的工地,语气中充满自豪,“霍尔古吐水电站的建成,将对优化新疆电网结构,促进‘疆电外送’,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带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坝址选在霍尔古吐沟上游约6.1公里处,厂址则位于沟口下游约15.6公里,这之间的水头落差,就是我们转化清洁电能的根本保证。” 具体而言,霍尔古吐水电站地面厂房坐落于开都河Ⅱ级阶地的缓坡平台,采用岸边地面式布置。主厂房内将安装3台单机容量达140兆瓦的立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20兆瓦。而此次封顶的上游副厂房,总长度达89.2米,包含了中控楼和出线楼,是电站的“神经中枢”和电力输出的“咽喉要道”。中控楼高20.95米,分四层,未来将集中监控整个电站的运行;出线楼更高达36.45米,同样四层,承担着“四进四出”的庞大输配电任务。其顺利封顶,为后续机电设备安装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攻坚克难的“堡垒” 站在1792米高程的观景平台上,项目经理黄远方望着眼前巍然矗立的副厂房主体结构,难掩激动。他清楚地记得,30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崎岖的缓坡平台。 “副厂房是整个水电站的‘神经中枢’和‘控制心脏’。”艾比布拉介绍时,语气中充满自豪,“中控楼将容纳全电站的智能化控制系统,而出线楼承担着电力输出的关键任务。它的封顶,意味着我们打通了机组发电的关键路径。” 这个“堡垒”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挑战。 “最棘手的是地质条件。”回忆起开挖阶段的困境,施工队长郑学军记忆犹新,“设计图纸上的理想岩层,在实际开挖中变成了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千层饼’。” 去年春季,当挖掘机掘进至预定高程时,遭遇了远超预期的复杂地质条件。岩体完整性差,局部存在渗水,导致开挖面极不稳定,支护工作量倍增,进度一度滞后近一个月。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召开现场协调会。”唐捷指着厂房后边坡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地质痕迹说,“通过优化爆破参数、加强超前支护、实行三班倒连续作业,硬是把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 技术方面还创新采用了“孤石解石技术”和“锚喷支护快速硬化”工艺,将每循环进尺时间压缩了30%。与此同时,混凝土班组见缝插针,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提前开始垫层浇筑,实现了开挖与浇筑的“无缝衔接”。 同时面对新疆的冬季气温骤降至零下25摄氏度,混凝土浇筑面临严峻考验。“温度是混凝土质量的‘杀手’。”技术负责人黄刚打开手机、展示当时拍摄的施工画面——巨大的暖棚将整个施工区域笼罩,内部蒸汽氤氲,工人们身着厚厚的棉服在进行浇筑作业。 项目部编制的《冬季施工专项方案》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拌和站采用热水拌合,运输车辆全程覆盖保温被,仓号搭设保温暖棚,内部安装蒸汽管道维持正温环境……一系列措施构成了严密的“保温链”。 “最冷的那几天,我们甚至在暖棚内设置了温度自动监测系统,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确保混凝土入仓温度始终不低于10摄氏度。”吴正元说,“质量管控,就得这么‘斤斤计较’。” 随着结构不断升高,高空作业成为另一大挑战。当施工进入1792米以上高程时,传统的塔机+地泵组合难以满足复杂结构的浇筑需求,特别是出线楼35米高空的排架柱施工。 “就像在钢丝上跳舞。”年轻的施工员唐捷这样形容高空浇筑的难度,“地泵管道在垂直输送时压力损失太大,混凝土流动性保证不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设备创新。项目部果断决策,增调一台64米天泵入场,形成了“天泵精准投送+塔机大件吊装”的立体施工体系。 “天泵的臂架就像我们的延长手臂,能够精准地将混凝土送达任何角落。”设备主管李清桂看着这台价值数百万的庞然大物,语气中充满自信,“在最关键的上游副厂房楼板浇筑中,我们创造了单日浇筑480立方米的纪录。” 协同作战的“技术” 在副厂房的施工中,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闸墩墩头圆弧部位,采用了定制化的圆弧定型钢模板;在牛腿等复杂结构处,则运用了经过BIM技术精确模拟的排架支撑系统。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工程人员的追求。 项目部面对土建与机电安装的交叉作业,统一协调施工进度,降干扰降低至最小。“最多的时候,有11个作业面同时施工。”生产经理张元军描述着当时的场景,“土建在封顶浇筑,机电在预埋管道,装修在进行侧墙施工,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项目部创新实施了“工序交接验收卡”制度,每个工作面移交都必须经过双方签字确认。同时,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15处管线与结构的冲突问题。 “现场协调就像指挥交响乐。” 张元军比喻道,“每个工种都要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位置,奏出和谐的乐章。” 霍尔古吐水电站副厂房的建设过程,也是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实践过程。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小组通过6组试验,研制出适合当地材料的自密实混凝土;监测埋设了86个应变计和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混凝土内部应力的实时监控;基于北斗系统的自动化监测网络,时刻守护着高支模体系的稳定安全。“我们采用的QTP1350塔机,单塔能够覆盖70米的仓面。”唐捷不无骄傲地说,“通过精确计算,这台塔机吊装6立方米混凝土罐每小时可达7-8罐,完全满足了高峰期的施工强度需求。” 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环保措施也贯穿始终。 “我们脚下的这个观景平台,之前是严格按照绿色施工标准进行硬化的。”安全总监钱振指着脚下的地面说,“施工期间,我们配备了2台洒水车进行抑尘,车辆限速20公里/小时,噪声控制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工地上,所有的施工管线都规范地悬挂在三脚架上,垃圾分类收集,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在厂房下游设置的施工平台,采用钢筋石笼护坡,既保证了施工安全,也保护了开都河岸线生态。 上游副厂房的顺利封顶,凝结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它不仅仅是一个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完成,更是对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团队协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成功解决了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变更、冬季施工、高空作业、多专业交叉干扰等一系列难题,为电站后续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整个霍尔古吐水电站“630”发电目标的实现赢得了宝贵时间。 站在封顶的副厂房上极目远眺,开都河水奔流不息,远山巍峨连绵。霍尔古吐水电站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坚韧和智慧,在天山脚下谱写了一曲现代水电建设的壮丽乐章,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封顶,是一个阶段的圆满收官,更是下一段精彩征程的开启。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