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地下厂房“钢铁脊梁” | ||||||
| ||||||
9月27日炎陵抽蓄地下厂房岩锚梁首仓浇筑任务圆满完成,这座深藏于山腹中的宏伟宫殿,终于嵌入了承重千钧的“钢铁脊梁”。 核心部件,质量重于泰山 岩锚梁,又称岩壁吊车梁,是大型地下水电站厂房的关键永久结构。它通过高强度锚杆直接锚固在开挖成型的岩壁上,用于承载数百吨乃至上千吨的桥式起重机及其全部荷载,是机组核心部件吊装与安装的根本保障。其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工艺,是衡量地下厂房施工水平的最高标准。施工中的“毫米之争”,实质是对结构耐久性、荷载均匀传递的极致追求,直接关系到电站百年生命周期的运营安全。 本次浇筑的首仓混凝土桩号位于厂房上游CZ0-045.000-CZ0-039.500段,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W6。密集错综的结构钢筋、种类繁多的预埋件、毫米级的精度要求,以及难以企及的混凝土下料与振捣空间、岩锚梁浇筑“一次成优”,犹如一座必须攻克的坚实堡垒,横亘在项目部面前。 精耕细作,铸就品质基床 “首仓即样板,开工即创优。”为确保万无一失,项目部自岩壁开挖阶段起便开启了“精益建造”模式。 精准策划,方案先行。项目部成立岩锚梁专项施工小组,多次组织专家评审会进行方案优化。围绕高大斜面模板的稳定性、混凝土水化热控制及预埋件精准定位等核心挑战,制定了完备的专项施工方案与应急预案,为实现“一次成优”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过程精品,严控工序。在工序前,项目部邀请设计与监理单位前置介入,对钢筋加工进行联合“问诊把脉”,确保从源头精准贯彻设计意图。在工序中,模板采用高强度清水混凝土模板,并辅以全站仪和激光放样精密测量校正,将轮廓尺寸误差严格控制在±5mm内;所有预埋件均通过型钢支架刚性固定,确保其位置精度完全达标。 全面交底,责任到人。浇筑前,项目部组织了覆盖所有作业人员的三级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将技术要点、操作规程、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清晰地传达至每一位工人,确保“心中有图,手上有尺。” 昼夜鏖战,决胜浇筑时刻 9月27日上午,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一切准备就绪。混凝土罐车有序待命,吊车严阵以待,施工、技术、质量、试验、安全等各岗位人员全部就位。 全程无缝监控。从第一车混凝土出站到现场坍落度检测,再到入模温度控制,试验人员全程跟踪,确保混凝土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技术人员则分段负责,指导工人进行分层下料、对称浇筑、充分振捣,坚决杜绝过振、漏振现象,确保混凝土内实外光。 安全保驾护航。安全员对作业平台、临边防护、用电安全进行不间断巡视,高空作业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带,整个浇筑现场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岩壁梁首仓混凝土的成功浇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它不仅全面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更在实战中锤炼了队伍的攻坚能力,极大地振奋了全体建设者的信心。这标志着地下厂房工程胜利开启了岩壁梁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新征程,为后续桥机安装这一关键线路的推进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项目经理王玉利在浇筑完成后表示:“首仓浇筑的胜利,是我们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乘势而上,在扎实做好保温保湿养护的同时,深入复盘、精益求精。以更优化的工艺、更严格的管理,高质量完成岩锚梁全部后续施工,将炎陵项目锻造为标杆精品。”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