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补汉启新程:水电八局筑梦地下 “水脉长城” | |||||
| |||||
水,是生命的底色,更是文明的脉络。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疏解黄河水患,到李冰父子凿山导江筑就都江堰,中国人治水兴水的故事里,始终藏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坚守。如今,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深山沟谷间,又一群建设者接过了这份使命——水电八局的建设者们,正以血肉之躯与钢铁意志,在龙潭溪畔雕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生命线”,让引江补汉的“地下水脉”,在群山深处渐显雏形。 作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补汉承载着破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战略使命。工程自长江三峡库区龙潭溪汇入口取水,向北穿越宜昌、襄阳、十堰三市,终至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畔,194.8 公里的输水线路如大地深处的 “超级水管”,以10.2米等效洞径的磅礴体量,实现年调水39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这条我国在建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有压引调水隧洞,不仅将让三峡与丹江口两大水库“握手联动”,更能使中线工程北调水量跃升至115.1 亿立方米,为华北大地注入南来之水,为引汉济渭工程铺就 “水脉高速路”。 深山开局:民房里的“治水初心” 2023年,当工程建设的号角在三峡库区吹响,水电八局中标引江补汉工程土建1标项目,便肩负起“龙头”使命——这里是全线建设的“第一站”,却也地处宜昌太平溪镇龙潭溪的深山沟谷。都说“万事开头难”,这话用在工程建设上更是如此,开工伊始,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办公营地,项目就近选择租赁一栋三层楼的民房,一楼20几个平方的大厅作为临时办公场所,二、三楼作为部分人员住宿安身之地,项目积极组织各类专业施工队伍陆续进场,相关配套建筑及1#平洞进洞准备工作同步进行施工。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施工地点大多沿省道287公路两侧分布,每天车来人往,受干扰程度可见一斑,给施工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而另一方面,1标段不仅是引江补汉工程的取水口,作为“龙头”标段,这里成了有检必查之地,标准化建设要求十分严苛,无形中“龙头”标段就成了受检单位的风向标。 由于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系数大,以及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多,最艰难时,有支外协队伍看着陡峭的山坡、复杂的地质,打了退堂鼓:“这活太难干,我们压力实在太大了。”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正如水电公司副总经理、引江补汉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李勇恩在大会上提到的:高标准才能引领前行方向,严要求才能铸就卓越品质。无论是在施工管理的过程管控上,还是在安全标准化建设上,只有不断地追求极致与完美,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够筑就精品工程来,八局人,从来都是一支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的团队!没人知道,大家付出了多少。 毫米较真:光爆孔里的 “工匠精神” 1# 平洞是工程的“第一枪”,开挖断面的平整性直接关系后续施工。 为了攻克“超挖欠挖”的行业难题,项目部决定引入高质量光面爆破技术——简单说,就是让炸药“精准发力”,在岩石上炸出整齐的孔痕,像用尺子量过一样。对既定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从钻孔的角度、深度,再到炸药的用量、以及起爆顺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精细化把控与改良,经过优化,开挖预裂爆破残孔率96%以上,爆破后孔位始终保持一致,孔间平行,实现整体“一孔到底”的效果,良好地控制了洞身开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超挖、欠挖问题,给二衬施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而减少混凝土的回填量。 这个过程,成了亢雷雷的“较真战场”。每天钻进隧道前,他都要把钻孔机的角度校准三遍,“孔深差一厘米,爆破效果就差远了”。有次年轻徒弟钻孔时偏了2 度,他当即让停工:“你想想,咱们这隧洞要穿18.35公里,现在差 2度,到洞那头就偏出去好几米,将来水流怎么顺畅?” 他带着徒弟重新测量,手把手调整钻杆角度,直到孔位与设计线完全重合。 为了优化爆破参数,项目部成立了QC攻关小组。大家在隧道里支起简易操作台,把不同岩层的样本摆开,一遍遍试验炸药用量:“刚开始残孔率低,孔痕断断续续的,大家急得睡不着觉。”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泡在隧道里,记录每一次爆破的孔痕数据,晚上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分析到凌晨,连食堂师傅都知道“这群人要等数据出来才吃饭”。 项目部内部建立了“红黄牌”考核制度,立志将1#洞的光爆质量打造成所有标段的模板和亮点。还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各标段观摩交流学习,取其精髓为我所用,通过扬长避短,解决施工质量通病,推广质量管理亮点,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血攻坚:从“倒数”到“两连优”的逆袭 2025年8月,三峡库区的骄阳把地面晒得发烫,排导渠的施工现场却一片火热。而一年前,这里还是进度滞后、被业主点名的“困难标段”。 逆袭的背后,是项目部攻坚克难的成果。项目部以科技赋能为硬核支撑,以攻坚精神为动力源泉,以安全质量为坚实保障,凭借创新技术攻克施工难题,排导渠系统、砂石安装系统混凝土单月浇筑总量连续两个月均突破2万立方米,一举刷新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新纪录。项目还通过借助BIM技术进度推演系统精准推演工期,通过搭建排导渠混凝土施工的三维模型,将施工工序、资源配置、天气影响等要素纳入数字化模拟场景,实现对浇筑时段划分、模板周转周期、养护时长等关键环节的动态推演。系统可自动识别工序衔接瓶颈,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工期延误风险,为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确保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实现排导渠混凝土施工进度的可控、可调、可赶,有力保障了工程节点目标任务有序如期推进。初具规模的排导渠建筑物,从空中俯瞰左、右边墙犹如两条平行的巨龙,弯成两道优美的弧线,牢牢地镶嵌在大地上,走近了观看混凝土表面平滑笔直,光可鉴人。 纪录不断在攻破。 2024年12月16日,国产最大直径敞开式TBM“江汉领航号”成功下线验收; 2025年1月22日,龙潭溪取水口排导洞顺利贯通,排导建筑物整体施工取得重要进展; 2月5日,黎家山料场取得引江补汉工程全标段首个采矿权,为施工现场混凝土的供应提前打通了“绿色粮仓”的通道。 4月6日,下游消能防护区围堰顺利合龙,将下游围堰施工窗口期前移60天,将原本需要两个180天窗口期的工期缩短至一个窗口期成为可能; 7月17日14时11分,引江补汉土建1标项目迎来历史性瞬间,—台重达407吨、直径11.93米的TBM刀盘,在众人屏息注视下完成一次性精准对接。这一关键动作,不仅标志着TBM组装取得突破性进展,更让430吨桥机的两个吊钩与45吨一个吊钩彻底“解放”。此后三个吊钩可实现两个区域全作业面同步施工,安装进度直接提升2倍,为TBM安装按下“加速键”,更为后续始发掘进的节点目标筑牢根基。 7月,下游消能防护区围堰防渗墙顺利通过渗水试验。最终建成的防渗屏障不仅成功实现了全线零渗漏的既定目标,更以“铜墙铁壁”之姿,为后续主体工程建设构筑牢安全防线。 这份纪录,换来了亮眼的成绩。 2025年是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提出的混凝土质量提升年。7月28日,江汉水网公司召开2025年二季度建设例会。江汉水网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峰及引江补汉工程全体参建单位代表共计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土建1标排导渠及TBM1组装洞,对排导渠建筑、洞内设备安装、场地布置、文明施工等施工组织情况进行观摩讨论。大会对二季度激励约束考核排名前三的参建单位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优胜单位奖牌。当水电八局土建1标被授予“优胜单位”奖牌时,李勇恩的手有些颤抖,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两连优 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无数个不眠之夜。 如今,走进项目营地,曾经的临时民房早已换成整齐的砖瓦办公楼,食堂里飘着绿豆汤的清香。高温天里,党群综合部门的同事每天推着“清凉车”到工地,西瓜切得块大,藿香正气液揣在兜里随时递上。 水脉向前:续写新时代的治水篇章 站在初具规模的排导渠旁,李勇恩望着远处的三峡大坝,眼里满是期待。从空中俯瞰,排导渠的左右边墙像两条巨龙,沿着山势蜿蜒,混凝土表面平滑得能映出人影 —— 这是用无数个“毫米级”的较真换来的成果。 “江汉领航号”TBM 已经始发,这台“地下巨无霸”将带着建设者的初心,向着18.35公里的独头掘进目标挺进。未来,当长江水通过这条地下 “水脉” 流向汉江、滋养华北,那时的龙潭溪,或许会记得:曾有一群人,在这片深山里,用青春与汗水,续写了中国人治水兴水的新故事。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