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中的质量守护者 | |||||
| |||||
质量管控始终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这条看不见的防线上,无数质量人员默默耕耘,用专业与坚守铸就了一座座精品工程。黄学文,这位1993年出生的质量工程师,从初入职场的迷茫新人,到独当一面的质量“守护者”,他的故事里写满了戈壁的风、江河的水,更写满了一代八局人对“质量至上”的执着。 认真:在迷茫中寻找光的坐标 2017年2月,新年刚过。23岁的黄学文拖着行李箱站在鸡鸠水库项目部门口,眼前是灰扑扑的工地,一切是那么的陌生。这是他校招入职八局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报到”——与同期校招生不同,因延迟入职他错过了与新员工一起参加的集中培训,直接被分配到这个位于西南山区的重点水利工程。 “那时候真像只没头苍蝇。”回忆起入职初期的情景,黄学文坦言经历了职场新人的普遍困境——迷茫无助。上班第一天早早地起床来到办公室里,诺大的办公室里,找了一个貌似没人坐的工位坐了过去,坐在角落无助的像个孩子,不时同事们也都陆续坐上了自己的工位,一会儿走进来一个慈祥的前辈过来看了看办公室径直地朝我走了过来说‘你就是小黄吧,以后你就跟着徐主任学习做事吧,有问题随时找我’。随后徐主任让我先熟悉熟悉图纸,可我看着桌上那一叠叠的图纸,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初入职场的迷茫,远不止于业务的不熟悉。项目上的技术员忙着放线,施工员盯着混凝土浇筑,安全员巡查脚手架,没人能整天全程带着这个“迟到”的新人,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跟着别人上工地的去“取经”,给测量的扛仪器立标尺,跟其他施工员一起受混凝土仓面,跟质检员一起去验收等等,别人常常调侃说“小黄这是朝着全能型选手发展呀”。 时间流逝,转眼半年时间过去,黄学文跟同事们更加熟悉,业务上也上手了,成为可以独自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的“老油条”了,恰逢此时也是公司新一年的新生入职时间,看到新入职的员工黄学文就像看到当初刚上工地的自己,同时也有一丝丝羡慕,他们每个新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导师,生活导师,俗称“师父”。新员工入职后偶尔也有来向黄学文“请教”的,他知道的会很耐心的解答,不知道的就一起讨论学习,必须搞懂每一道工序的技术细节。白天,揣着图纸泡现场,晚上,回到办公室看规范,跟同事们一起讨论工程与规范不符的问题,严查整改项,质量问题绝不放过。经过鸡鸠水库5年的熏陶,黄学文成了一名真正的工程人。 2020年,鸡鸠水库项目迎来阶段性验收。黄学文负责整理的十几个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资料得到监理业主的认可,顺利完成资料移交。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不过是把“我不行”变成“我试试”,再把“我试试”变成“我能行”。 责任:1.2公里江河下的质量攻坚 2019年,黄学文调至罗田引莲入城项目,参与一项让他至今难忘的挑战——跨白莲河供水管道施工。 项目现场,两条直径1米的钢管要横跨1.2公里宽的白莲河。采用拖拉管工艺,在当时的湖北水利工程中尚属罕见。跨度、地质是工程难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不得有一点瑕疵,根据规范要求每道焊缝都要经过超声波探伤或磁粉等更高技术检测。 每道焊缝检测结果他都要对照标准进行验收,材料送检亲自监督取样,亲自送到检测机构检验,通过严苛的的质量质量控制,焊缝质量关最终得到了验证——在管道拖拉过程中曾发生卡管情况,硬生生把管道母材拖断了焊口都没断裂。 谈及此事,黄学文语气中带着自豪:“这说明我们现场管道焊接质量还是过硬的。质量工作就是这样,平时看似繁琐严格的要求,关键时候就能看出价值。而且质量不是某个人的责任,是设计、施工、检测所有环节拧成的一股绳。就像那道焊口,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100分,结果才能是100分。” 坚守:风沙里的“开荒”日记 如果说罗田项目考验的是技术难题的攻坚能力,那么若羌项目则是对意志力的极致考验。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施工现场处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南临阿尔金山,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全年六级以上大风120天,沙尘暴频发。 “只有到过这里的才知道,风大沙大,隔三岔五的就是沙尘暴,现场眼睛都睁不开,根本无法施工。那天下午天色突然暗红,几分钟内狂风呼啸,整个天空变成了橙红色。”黄学文描述着极端环境下的施工挑战,“每年3月到6月是风季,8级以上大风最高纪录达到40多天。沙尘暴来袭时,能见度不足5米,飞沙走石打得安全帽噼啪作响。” 环境恶劣只是挑战的一部分,“而且我们是前期标,最开始工地上是啥都没有,没电、没水、没路。我们的测量员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勘测地形,晚上风大得能把屋顶掀翻,被子全是沙子。”黄学文形容那是“真正的开荒”。 质量管理在这样环境下更是难上加难。项目初期,部门只有3个人,而工作面众多。黄学文向我们展示了他当时的工作日程:早晨6点起床,7点开始现场验收,经常一天要徒步巡视十几个作业点,行程超过10公里。下午整理内业资料,晚上还要参加生产例会,常常忙到深夜。 “最困难的是验收工作。每天要跑20多个工作面,从测量放线到地基开挖,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养护,每个环节都得验收。”黄学文说,“我们的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必须每个点都到位,不能因为天气炎热就减少检查点。有时为了验收一个隐蔽工程,要在烈日下暴晒好几个小时。” “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场质检员、内业资料员。”项目质量管理部坚持验收标准不降低,资料跟进不及时,确保了工程质量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如今,若羌项目的主体结构已拔地而起。站在戈壁滩上,“在这种环境下,质量工作更需要坚持和匠心。”黄学文总结道,“因为环境艰苦就更容易产生‘差不多’心态,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坚守质量底线。”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黄学文在项目上获得了“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于获奖,他看得很淡然:“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把现场工作管理好,不出安全事故,不出质量事故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答卷,也是给公司最好的交代。” 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这么多年在我管理的施工现场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也没有出过一起重大的质量事故。”黄学文平静地陈述着这个看似简单却极为难得的成绩。 在他看来,质量工作没有捷径可言,唯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质量管控是个系统工程,从材料进场到工序验收,从技术交底到过程监督,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可能我们的工作不像施工那样直接可见,但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工程的长久安全和使用功能上。” 从2016年至今,黄学文在八局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质量负责人,从迷茫的新员工到荣获先进的业务骨干,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八局人才培养机制的成效,也展现了个人的奋斗与坚持。 曾经问过黄学文:“扎根一线这么多年,有没有感觉累过?” 他望着窗外沉默片刻后说:“刚入职时,我也迷茫过。但在鸡鸠水库,我学会了‘认真’;在罗田项目,我懂得了‘责任’;在若羌戈壁,我明白了‘坚守’。质量是建筑的良心,而我们质量人,就是良心的守护者。” 窗外的风掀起窗帘,吹得桌上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奖章微微晃动。那抹蓝色,像极了戈壁滩上的天空——辽阔、深邃,却始终清澈。 这或许就是黄学文的故事里,最动人的注脚:所谓职业信仰,不过是在重复的坚守中,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差不多”变成“必须准”。 而他,只是八局质量人的缩影。戈壁的风沙仍在呼啸,但黄学文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坚守在项目一线,用责任和担当继续书写着八局质量人的平凡与不凡。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