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技筑百年,质守白马 | |||||
| |||||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航电工程作为集航运、发电于一体的“复合型超级工程”,向来以“投资巨、周期长、影响深”著称,一座航电枢纽的寿命动辄跨越百年,其质量不仅承载着当下的通航保障与能源供给使命,更关乎流域经济发展与子孙后代福祉。在重庆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技术管理部,一群“技术守护者”正以图纸为笔、标准为尺、创新为刃,围绕左岸边坡开挖支护、二期围堰截流、挡水泄水建筑物建设等核心任务,镌刻着让工程经得起时间与江河考验的“技术密码”。 密码一:图纸审核“零疏漏”,筑牢质量“第一道防线”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航电二期工程而言,图纸是质量的“源头蓝本”,从左岸边坡锚杆布置参数到泄水建筑物闸门槽尺寸,从围堰防渗墙厚度到电站厂房机组基础精度,任何一处细微偏差都可能引发边坡失稳、围堰渗漏等连锁风险。技术管理部将图纸审核视作“百年大计的开篇之作”,建立起“三级审核、双重校验”的严苛机制,让每一张图纸都成为“零缺陷”的质量通行证。 会议室里,格栅灯的柔光铺展蓝图,光影在蹙起的眉峰与舒展的嘴角间,织就图纸审核的严谨纹路。技术管理部的前辈们手持放大镜,逐行比对左岸边坡开挖支护图纸,从锚杆锚固深度、锚索张拉吨位到喷锚混凝土标号全都反复核验。正如古人所言“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这份对源头的极致较真,为百年航电二期工程埋下了坚实的“质量种子”。 密码二:方案优化“无止境”,锻造质量“核心筋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说图纸是“蓝图”,施工方案便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施工图”。航电二期工程涵盖边坡、围堰、建筑、公路等多类工程,白马项目所在的乌江流域地质复杂,左岸边坡开挖的稳定性控制、二期围堰截流、挡水建筑物的抗渗性能等环节都给质量管控带来极大挑战。技术管理部以“方案先行、动态优化”为原则,让每一套施工方案都成为适配二期工程特性的“量身之作”。 针对重庆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围堰施工需求,技术团队对专项方案进行系统性优化:将原“单向立堵”截流方案升级为“双向进占+平抛护底”模式;将防渗墙“冲击钻+抓斗”工艺迭代为“旋挖钻主孔+液压抓斗副孔”联合成槽工艺;通过动态规划左岸引水渠等开挖料源、备存特殊材料,搭配环形运输网络,确保在填筑强度提高的情况下,仍顺畅运转。方案的系列优化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控制了工期,为主体工程筑牢根基。技术管理部始终秉持“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的理念,用一次次方案精进,锻造出航电二期工程的“钢筋铁骨”。 密码三:标准落地“无死角”,织密质量“全过程网络”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标准是质量的“度量衡”,唯有让每一项技术标准落地生根,才能实现航电二期工程“边坡稳定、围堰牢固、发电可靠、通航安全”的多重目标。针对二期工程工序繁杂、涉及岩土、水利、建筑、交通多专业交叉的特点,技术管理部将“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核心目标,构建起“标准解读——交底培训——现场核验——复盘优化”的全链条管控体系。 走进左岸边坡施工区,技术交底会正热火朝天。技术员拿着图文并茂的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结合BIM模型向施工班组详解锚杆安装的“三控标准”。为确保标准执行“不打折扣”,技术团队还组建了“流动质检组”,随身携带图纸与检测设备,对边坡喷锚厚度等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正如《管子》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标准的刚性落地,正是百年航电二期工程质量长青的“源头活水”。 密码四:创新赋能“强内核”,激活质量“可持续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创新是守护航电二期工程“百年质量”的核心动力。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技术管理部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以高强度投入与持续攻坚,将新技术、新设备融入质量管控每一环,彰显硬核担当。 为突破技术瓶颈,技术管理部牵头深耕多领域创新:数字化领域,完成BIM正向设计研究,攻坚无人船测量、GNSS-RTK 测绘等智能技术;施工技术上,研发2项企业级工法,攻克岩溶边坡处理等难题;装备升级方面,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推进砂石系统智能化优化。更统筹科研分工,指导各业务口创新,四季度仍需牵头完成4篇论文,以创新筑牢质量根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图纸审核时对边坡锚杆参数的字斟句酌,到方案优化时对围堰截流工艺的反复推敲,重庆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技术管理部用一道道“技术密码”,回答了“如何让复合型航电工程经得起时间与江河检验”的时代命题。百年工程的质量丰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由无数个“技术守护者”以专业为墨、以坚守为笔,在左岸边坡、围堰之上、厂房之中日复一日书写的答卷。而这张答卷,终将在乌江之上,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芒!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