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流汇海,毫末成山 | |||||
| |||||
在施工行业,谈及降本增效,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材料采购的谈判、重大施工方案的优化、或者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然而,在我们霍尔古吐项目中,需要用实践证明:真正具有渗透力和持久性的成本控制,恰恰源于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点滴、工作细节和生活小事。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涓流”与“毫末”,最终汇聚成了令人惊叹的百万效益。 成本意识,从“与我无关”到“人人有责” 霍尔古吐与所有工地一样,存在着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宿舍的长明灯、洗手池的细长流水、散落各处的半截砖块、被当作废品丢弃的短钢筋头……传统的管理模式使得一线工人乃至部分管理人员都认为,成本是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 公司意识到,若不打破这层思想坚冰,任何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都将无从谈起。于是公司发起了一场名为“节省100万”的全员动员活动。 “可视化”成本:项目将100万元这个宏大的数字,拆解成触手可及的小目标。例如,告诉大家:节省一度电约0.8元,100万元需要节省125万度电;一根全新的、长度合格的钢筋价值数十元,而将无数短钢筋头通过焊接技术用在非关键部位,成本几乎为零。可以制作成宣传画,贴在食堂、宿舍和办公区,让抽象的“百万”变成具体的“一度电”、“一截钢筋”、“一颗螺丝”。 建立激励通道:设立“金点子”信箱,鼓励每一位员工和工人提出节支建议。无论建议大小,一经采纳并验证有效,在月度大会上公开表彰。 思想上的“破冰”可以带来行为上的“融雪”。成本控制,不再是一句冰冷的口号,而是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有利可图的分内之事。 精打细算的工匠精神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像“侦探”一样,搜寻着每一个可能被浪费的环节,并用工匠精神去优化它。 材料的“吃干榨净”与“循环再生”,模板与方木的“极限挑战”:在支模阶段,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大块模板裁切后余料即废弃的做法。可以要求施工班组像“裁缝”一样,事先进行精确排版,最大化利用每一张模板。对于裁切下的小块余料,进行分类收集,用于构造柱、过梁等小构件。 做个钢筋的“精算师”,我们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钢筋的精细化翻样和优化下料,将损耗率从施工行业常见的3%降低至1.5%以下。对于产生的钢筋头,我们并非只有一卖了之的方法。项目部可以购置一台小型钢筋对接机,将大量长度在50cm以上的钢筋头焊接起来,用于制作预埋件等,变废为宝。这项举措,可以有效节省钢筋采购和废料处理的费用。 周转型材料的“呵护备至”,对于脚手架扣件、螺杆、螺帽等小型周转型材料,我们可以实行“以旧换新”的领用制度。分包队需要多少,就用同等数量的旧件来兑换新件。这样可以彻底杜绝以往“只用不还”、随意丢弃的现象。项目结束后,我们的扣件、螺杆损耗率会远低于合同约定。 照明可以“分区管控”, 施工现场及生活区面积大,照明用电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可以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常亮区”、“作业区”和“生活区”。采用分路控制、定时开关、声光控开关相结合的方式,杜绝“工地亮如白昼”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在生活区,可以规定统一的熄灯时间。这项举措,可以节省电费。 于细微处见真章 工地生活区,往往是被成本管理遗忘的角落。但这里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节约潜力。 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光盘行动”与食材采购: 我们可以改革食堂管理模式。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每日统计,精准掌握用餐人数,按需采购食材,提高饭菜口味,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厨余垃圾量减少,食材采购成本可以下降,整个项目周期节省不少费用。 办公费用做到“锱铢必较”,可以大力推行OA办公系统,图纸会审、方案审批、通知下发等均在线上完成。确需打印的资料,要求双面打印。一个项目下来,我们的打印纸用量可以大大减少,打印耗材及设备维护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 办公用品的“以旧换新”: 对计算器、订书机等低值易耗品,我们可以严格执行“以坏换新”制度,杜绝“丢了再领”的漏洞。这笔看似微不足道的开支,积少成多也可以达到近万元。 协同与管理的“增效剂” 除了具体的节流措施,高效的管理本身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减少返工就是最大的节约: 我们可以强化技术交底和质量过程管控,确保每一道工序都一次成型、一次成优。避免因返工造成的材料、人工和工期损失,这部分隐性效益难以精确计算,但无疑是所有节约中价值最大的一块。 高效的现场调度,可以通过每日的班前会,精准安排材料进场时间和堆放地点,减少二次搬运费用。同时,合理的划分施工流水段,提高塔吊、挖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效率,缩短租赁周期。 汇涓成流,百万元背后的启示 当我们项目竣工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通过上述一系列从点滴入手、从细节着手的措施,项目非但不会超出成本预算,反而可以硬生生地“抠”出百万效益!这100万元,不是来自某一项重大变革,而是来自于: 那无数个被重新利用的模板边角料; 那无数根被焊接再用的短钢筋; 那无数个被擦拭干净重复使用的扣件; 那无数度被节约下来的水电; 那无数张被双面打印的纸张; 更是来自于每一位员工,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观念转变。这笔百万效益,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而长远的,成本控制的重心在下沉,真正的成本发生在作业面,在一线。必须将成本控制的权力和责任部分下沉,激发最基层的智慧和能动性。 “节约”是一种可管理的能力: 它并非靠压缩员工正常福利来实现,而是可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技术上的微创新和全员意识的提升,将浪费转化为价值。 企业文化是土壤。当节约成为一种文化,当“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成为每个人的内在信仰时,降本增效就会从一种管理要求,转变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 节省100万这个活动告诉我们,在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施工市场,粗放式的管理已难以为继。未来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我们能打通多少条洞子、能建多少大坝,更能体现在我们能否用最少的资源、最小的消耗去实现它。涓流虽细,能汇江海;毫末虽微,可成泰山。这节省下来的100万元,是我们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之路最坚实的基石。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