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数载守匠心 | |||||
| |||||
九月的晨风卷着细沙掠过霍尔古吐项目部的板房,发出簌簌声响。清晨七点,一个身影准时出现在项目部门口——身高一米八五、身材高大壮实的薛春生,穿着浅灰色工装,肩背泛旧的帆布包,正弯腰帮同事搬测量仪器。“小路,这台全站仪棱镜要记得每天校准,昨天雨大,坐标点容易偏。”他的声音带着北方人特有的浑厚,像戈壁胡杨般扎实有力。 这是薛春生在边疆的第10个年头。从云南糯扎渡的深山峡谷,到南水北调的中原大地,再到新疆阿尔塔什的激流险滩,如今又转战霍尔古吐的高寒天气,他的足迹始终沿着水利工程的脉络延伸。同事们说他哪里有关键工序,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道工序有疑问,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而他自己常说:“质量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刻在每一方混凝土里的责任。” 十年边疆路 若要读懂薛春生的质量观,得先翻开他的工作履历。2008年,23岁的大学毕业生薛春生背着铺盖卷扎进云南糯扎渡的深山。那时的他是施工员,每天揣着卷尺在坝肩爬上爬下,跟着师傅学看图纸、核钢筋间距。“那时候年轻,总觉得把活干完就行,直到有次被质检组长骂哭。”他笑着回忆,“有个锚杆孔偏了5公分,我觉着差不多,结果组长拿红漆在岩壁上画了个大叉:‘差5公分,水库蓄水时这根锚杆就是根废铁!’” 这次事件成了薛春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的笔记本里多了两栏:左边记规范条文,右边记现场问题。“施工员是质量的起点,你糊弄工序,后面验收就得糊弄自己。” 2010年,他调任施工办副主任,开始接触质量体系管理;2011年南水北调宝郏二标,他从施工办转岗质检办,第一次独立负责分部工程质量评定;2013年漯河配套工程,他带着团队啃下“渠道衬砌厚度不均”的硬骨头,用三个月把合格率从82%提到97%…… “他这人,轴得很。”当年南水北调漯河供水配套工程4标段项目部的同事老王回忆,“有次混凝土浇筑到凌晨,他蹲在仓面盯着振捣棒,工人换班他都不换,说‘振捣时间少10秒,蜂窝麻面就多一分’。最后那仓混凝土,连监理都竖大拇指。" 2016年3月,薛春生的人生轨迹再次转向——他主动请缨调往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这座被称为“新疆三峡”的工程,地处喀喇昆仑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国内罕见。“当时有人劝我,阿尔塔什苦啊,海拔高、风雪大,你图个啥?”他望着窗外的戈壁,目光坚定,“国家需要的重点工程,总得有人去守质量。” 这一守,就是近十年。 霍尔古吐的“质量经” 初到霍尔古吐项目,薛春生积极将在阿尔塔什项目积累的质量管理经验与新项目实际相结合。他不断完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做好现场质量控制及技术服务工作。 “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照搬以往的经验。”薛春生在部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根据霍尔古吐项目的特点,制定最适合的质量管理方案。” 薛春生组织项目部推行质量标准化建设,实施规范、科学、精细化管理。从质量行为标准化,到现场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他都要亲自把关。 “那段时间,他带着我们一遍遍梳理流程、制定标准、检查落实。”质量员小陈说,“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是‘铁人’。” 在薛春生的带领下,项目部积极开展质量活动,在项目营区及施工现场张贴质量横幅,组织参加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他还组织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培训并进行相关考核,严格执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施工的制度。 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三样东西:一本翻得卷边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一台随时能连工地监控的手机,还有一个贴满便签的保温杯——便签上是当天要巡查的工序:“上午10点,6号洞室钢筋验收;下午3点,压力管道回填混凝土试块送检。” “薛工是个现场控。”施工队的杨文旭说,”他几乎时时刻刻在现场和办公室之间奔波。有什么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解决。” “质量管控不是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得把脚印刻在现场。”他常对徒弟说。每天清晨,他会先绕着施工区转一圈,用卷尺量测模板垂直度,用靠尺检查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中午在工地食堂和工人一起吃饭,顺便问问“今天钢筋绑扎紧不紧”;下午做实测实量,晚上还要核对当天验收资料。 “质量不是某个人的责任,是每一个环节的坚守。今天你们多较一次真,明天工程就多一分安全。”洞室施工现场是薛春生重点关注的区域。在这里,他延续在阿尔塔什项目的成功经验,对现场一线作业人员进行各工序施工的质量教育培训,确保每道工序施工都符合设计要求。他认真落实“三检制”制度,深入施工生产一线,做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和验收。 质量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和标准的问题,更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薛春生深谙此道,他特别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协调。 “做好质量工作,不能只靠自己单打独斗。”薛春生说,“要与项目部领导、各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还要与监理、业主、设计、质监站及其他施工单位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在霍尔古吐项目实际工作中,薛春生总是能够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的专业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很快赢得了各参建单位的一致认可。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坚持原则,又懂得灵活变通。”监理单位的质量负责人评价道,“他从不因为质量问题和别人红脸,但也绝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他总能找到既符合质量要求又能被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凭借卓越的工作表现,薛春生先后荣获2020年度新疆水利枢纽质量先进个人以及2022年工程局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糯扎渡施工局工作期间,他参与的项目荣获詹天佑奖;在河南南水北调宝郏二标项目中,又斩获大禹奖。他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将质量意识融入每一方混凝土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为边疆水利工程筑牢质量防线。领奖台上,他说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即便到了新疆,也绝不能把工作干差了。” 如今,霍尔古吐项目的年轻人喜欢叫他“薛大哥”。他们会跟着他学看图纸,学做实测实量,学和监理沟通。“薛哥常说,质量是工程的良心。”技术员小刘说,“有次我做的单元评定表有错误,他没批评我,反而拿出自己的旧笔记,一笔一画教我怎么填。他说:“现在错一点,以后验收就会错一片,咱们不能给工程留隐患。” 暮色中的霍尔古吐工地,机器轰鸣渐歇,薛春生站在调压井平台上,望着夕阳下的工程全貌。风掀起他的衣角,晚风中,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棵扎根戈壁的胡杨。十五年工程路,近十年边疆坚守,他用行动诠释对每一道工序的敬畏,以及日复一日的坚持。 正如他在个人感言中写的:“作为工程质量管控人员,要把责任、担当放在首位。质量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不是任务,是对工程、对企业、对国家的一份交代。” 在霍尔古吐项目的戈壁滩上,薛春生继续奔波于现场和办公室之间,这样的“质量长歌”还在继续传唱。而薛春生,这位“大高个”质量人,正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筑精品,书写着新时代水利人的忠诚与担当。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