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升】以技术为笔,绘出百色通航新篇章 | ||||||
| ||||||
在珠江上游的右江河谷,一座承载着西部水运复兴梦想的世纪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新时代的水运“赶考人”,百色通航项目以创新为墨、以数据为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精心绘制着“智慧通航”的时代画卷,全力破解滇桂断航20年难题,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筑梦右江:世纪工程联通西南水运新通道 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关键节点,以其宏大的建设规模和创新的技术方案,正在改写滇桂两省区水运格局。这项工程采用“升船机+船闸”的组合方案,建设规模为通航2×500吨级船队兼顾1000吨级单船,线路全长4384米,年设计通过能力达602万吨。主要建筑物包括船闸及两侧挡水坝、垂直升船机、通航渡槽、中间渠道挡水土坝、中间渠道和边坡工程等13个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百色通航将成为西南地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运枢纽,显著提升区域物资流通效率,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有力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水上互联互通。 技术领航:智慧建造铸就品质工程 智能爬模——构筑空中精工之城。在升船机塔柱这一核心结构施工中,百色通航项目应用ZPM100型液压自爬模系统,爬模架体设置三层操作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化作业系统,打造了高达9米的立体化“空中工厂”。208个单爬模机位、8组双爬模机位和364组后移装置,构成了一个精密的施工体系。并且通过BIM技术与传感监测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对147.5米高塔柱施工过程的毫米级精度控制。 地勘天眼——洞悉岩层千变万化。面对右江河谷复杂的地质条件,百色通航项目使用了三维扫描和地质建模技术,构建出精确的地质三维模型。通过对岩体裂隙发育规律的精准把握,项目优化了爆破设计参数,采用预裂爆破技术使开挖效率提升30%以上。在边坡支护方面,项目构建了全方位的防护体系,35根抗滑桩、701束无粘结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945束微型钢筋桩像钉子一样整齐的排布在边坡上。这些支护措施配合“红黄蓝绿”四色风险动态评估体系,通过部署的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边坡位移数据,结合无人机定期航拍和图像比对技术,实现了对边坡变形的精准识别和预警,确保了工程施工安全。 智慧浇筑——全程把控质量命脉。在混凝土浇筑这一关键环节,项目打造了“智能调度+立体运输”的全新施工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混凝土质量全程可追溯。同时采用“溜管+泵送”组合浇筑工艺,即使在烈日炎炎下依旧可以将混凝土入仓温度严格控制在28℃以下,有效保障了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质量。在首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项目理由“智能温控+分层浇筑”技术,成功将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15℃以内,确保了塔楼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为工程实体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筑梦:用匠心铸就世界级通航新标杆 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在设计方案上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提升重量最大的全平衡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其10700吨的提升能力超越现有同类型升船机。工程还创新性地利用天然山谷地形,打造世界长度最长、尺度最大的通航工程中间渠道。作为交通行业首个系统解决高坝通航“工程难题”的升船机项目,它集成了内河通航建筑物的所有设施及关键技术。这些不仅展现了工程设计的先进理念,也为类似复杂条件下的通航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百色这片热土上,水电八局百色通航项目全体员工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从三维扫描到地质建模,从创新的温控技术到智慧工地管理体系,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匠心独运。当升船机塔柱在晨曦中节节攀升,当船闸主体在月光下日渐成型,百色通航项目现场的灯光始终闪亮——那是无数工作者为通航梦想点燃的智慧之火。 2026年试通航的目标日益临近,百色通航项目的建设者们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通航壮歌。这座承载着西部水运复兴梦想的世纪工程,必将成为连接西南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上通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内河通航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秦军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