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以智慧之眼守护长江动脉

日期:2025-09-29 来源:九江片区指挥部 作者:周秀莲 摄影:周秀莲 字号:[ ]

当九月的秋风拂过长江岸线,全国质量月的号角在浔城大地吹响。在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建设战场上,一群特殊的“地下卫士”正以毫米级精度守护着城市“生命线”的质量安全——它们就是搭载AI智能的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这项被誉为“地下CT”的尖端技术,正通过科技赋能与质量坚守,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起坚实屏障。

以往,地下管线检测常常面临“看得见的进不去,进得去的看不全”的困境。狭窄的管道空间、弥漫的有毒有害气体、隐蔽的裂缝与腐蚀,不仅让人工检测效率低下,更伴随着极高的安全风险,一些细微隐患往往在工程竣工后才暴露,不仅增加维修成本,还可能因污水渗漏污染长江水体。而CCTV管网检测机器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款小巧灵活的设备搭载高清夜视摄像头、激光测距仪与环境传感器,能轻松穿梭于直径200毫米至2000毫米的各类雨污水管网,如同为地下管线装上“透视镜”——它既能实时传输管道内部的高清影像,将裂缝、脱节、淤积等隐患清晰呈现在地面控制台,还能精准定位隐患位置与深度,生成三维检测报告,让每一段管线的“健康状况”都有据可查。

对于依江而建的九江而言,地下管线的质量更是长江生态保护的“隐形屏障”。在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现场,技术人员正操控着CCTV机器人对新建管网进行验收检测,屏幕上清晰显示着管道内壁的光滑度与接口密封性,“之前人工检测时,总担心漏过细小裂缝,现在机器人能把每一处细节都拍得清清楚楚,只要发现一点隐患,立刻停工整改,绝不让‘带病管网’投入使用。”现场工程师的话,道出了CCTV检测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事实上,九江长江大保护工程涉及的管网多沿长江支流分布,一旦出现渗漏,污水极可能渗入土壤、汇入江河,影响水体质量。而CCTV机器人通过提前排查隐患、精准修复,从源头阻断了污染风险,让地下管线真正成为守护长江水质的“生态防线”。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CCTV检测技术推动着工程建设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施策”的范式转变。过去面对管道堵塞问题,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开挖修复方式,不仅影响交通民生,更可能对长江沿岸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扰动。现在通过机器人定位的“病灶”,工程团队可采用局部非开挖修复技术,像“微创手术”般精准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在十里河管网修复工程中得到生动体现——该工程面临6km超长距离、10米超深埋深、DN2200大直径截污管道的国内罕见修复难题,而CCTV检测技术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眼睛”与“导航仪”

在工程启动阶段,CCTV检测机器人沿管道内壁全程爬行,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回传影像数据,精准标记出结构性缺陷位置,并生成三维管道缺陷分布图,以便项目团队采取更精准的修复方案。基于CCTV检测提供的精准“病灶图谱”,工程团队得以跳出“全面开挖排查”的传统思路,首创超大口径、超深埋深、超长距离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综合技术。针对检测标记的缺陷位置,团队针对性采用钢塑加强型螺旋缠绕修复法,对关键缺陷段进行全断面强化修复,成功破解了国内罕见的管道修复难题,同时节约了整体工期成本,促使管道污水COD浓度衰减率由约60%降低至25%,修复效果明显。其修复技术也形成了省部级工法,为全国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当我们站在长江之畔眺望,这座城市的地下正悄然发生着一场“质量革命”。CCTV检测技术以其“火眼金睛”守护着地下生命线的健康,更以科技赋能的力量诠释着“质量重于泰山”的责任担当。在长江大保护的宏伟蓝图中,每一段经过检测的管道、每一组精准的数据、每一次及时的修复,都是建设者们向长江母亲许下的质量承诺。这个九月,让我们致敬那些潜行于地下的“智慧卫士”,更致敬所有以匠心守初心、以科技筑质量的工程建设者——因为他们深知,守护好每一米地下管网,就是守护好长江的清澈安澜,守护好子孙后代的生态家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