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之下筑通途——水电八局长距离大管径拖拉管一次性贯通纪实

日期:2025-09-05 来源:罗田片区指挥部 作者:张娜 摄影:郑婷 字号:[ ]

8月21日凌晨,浠水河夜色正浓,罗田引莲入城工程跨浠水河段定向钻施工现场传来欢呼——第二根DN1000钢管最后一节稳稳回拖出洞,全长1080米的大管径定向钻穿越任务圆满完成。这一“一次性贯通”的成果,不仅为罗田县供水一体化建设打通关键“生命线”,更标志着水电八局在长距离、大管径拖拉管施工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这份成绩的背后,藏着建设者们直面环保安全与地质难题、以坚守与协作书写的动人故事。

技术创新破困局:从“无”到“有”的突破

作为罗田县供水一体化的 “咽喉工程”,项目启动即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污染防控压力。传统明挖施工需开挖河道、中断航运,极易造成浠水河水体污染,触碰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地质条件复杂。河床下30米处,90%为中、微风化岩层,硬度大,且岩层结构不均,施工中易出现塌孔风险,给管道敷设带来极大挑战。

为破解难题,公司牵头组建技术专班,首要目标便是“零污染、保安全”。项目部全程紧密联系勘察单位加密勘察,细化岩层分布数据,先后组织数次专家论证——传统明挖施工会中断航运、破坏堤岸且污染河水,顶管方案则因岩层坚硬推进难、管节偏移风险高被否决。最终,团队创新提出水平定向钻技术:通过高精度导向系统按预设轨迹地下穿行,钻具切削岩石,特制泥浆护壁并携带岩屑排出,最后回拖管道,全程无需开挖河道,从根本上规避污染风险。为验证方案可行性,技术团队与施工队伍在试验场开展数次模拟钻进,终于将导向精度和扭矩大小控制在规范和经验范围之内,确保技术方案适配复杂地质。

徐工XZ11000 钻机初次进驻现场,第一根拖拉管回拖便遇阻碍 ——推进中突然出现卡管,技术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结合地质勘察数据与设备运行参数紧急研判,最终决定采用“动滑轮+夯管组合工艺”助力推进。在团队的协作下,设备重新启动,卡管难题顺利破解,第一根拖拉管成功回拖到位。

此后,技术负责人带着地质数据与回拖记录,每天与施工队伍交流作业痛点,共同分析参数优化方向:从调整钻具转速到优化泥浆配比,每一项改进都经过反复试验。正是这份“边施工、边总结、边优化”的韧劲,成功突破硬岩回拖瓶颈,最终实现第二根定向钻“一次性贯通”,效率较首根显著提升。

项目部将“零污染”贯穿施工全程,针对性制定多项硬核举措:搭建两座500立方米泥浆循环池,通过特制泥沙分离设备系统,泥浆回收率达85%,分离出的岩屑可全部用于场地回填,既减少固废外运,又节约了回填材料,实现真正的“开源节流”。

现场负责人每日早中晚三次监测河水透明度、PH值,186组数据完整记录着水体未受丝毫影响。最终,工程完工时浠水河依旧清澈,两岸草木葱茏,兑现了“不污染一汪碧水”的承诺。

“工程建设为民生,更不能扰民生”。为降低对周边居民影响,项目部与队伍反复沟通,细化民生举措:材料运输全部避开早晚高峰和居民休息时段;焊接作业采用低烟尘焊机,减少空气污染;临近居民区路段搭建6米高隔音围挡,加装隔音棉,将施工噪音控制在65分贝以下。“晚上在家听不到机器声,还能听见河边青蛙叫”,村民的反馈,成为工程兼顾建设进度与民生需求的生动证明。与传统方案相比,项目还节省用地20亩、减少碳排放300吨,真正实现“工程推进不扰民生”。

团队协作聚合力:从“个体”到“集体”的聚力

从方案论证到现场施工,团队成员各尽其责、坚守岗位:施工现场负实行轮班机制,深夜仍设负责人紧盯仪表盘调整参数;泥浆专员守在设备旁,每小时监测泥浆性能,确保数据稳定;项目部与施工队伍每日召开“碰头会”,技术员进行详细施工交底,质量员全程驻守管道焊接现场,严格落实“三检制”,确保所有焊口100%无损检测合格。每个人的微小坚守,最终汇聚成攻克难题的强大合力。

在方案决策阶段,针对硬岩穿越、泥浆护壁等技术难点,公司牵线行业内有成熟经验的一线企业,组织项目技术团队与其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同类工程的参数设置、风险管控经验,为项目方案优化提供实际参考。在施工阶段,公司领导始终关注项目进展,通过定期现场调研、视频调度会等方式,及时了解硬岩钻进回拖效率、管道焊接质量等关键环节情况。针对施工中遇到的“人歇机不歇”轮班衔接、雨季影响施工等问题,领导结合多年工程管理经验提出指导意见,协助项目部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明确设备维护频次、工序调整优先级、安全管控重点,确保施工连续推进无断点。

面对施工中的各类难题,团队始终保持 “上下一心、协同作战” 的良好氛围:饭桌上,施工技术人员与施工班组围坐在一起,结合当天的施工情况交流钻进痛点。各部门骨干共同排查扩孔作业中的塌孔风险;遇到技术瓶颈时,公司总部与项目一线快速联动,对接行业资源组织学习,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正是这份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的协作精神,最终促成了1080米大管径定向钻实现一次性贯通的佳绩,并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更总结形成3项施工工法,其中《大管径长距离大管径拖拉管施工工法》正在申报集团级工法。

当地下1080米的“输水长龙”实现贯通,“引莲入城、清水润城”的民生承诺即将实现,这不仅是水电八局技术创新、生态守护、团队协作的成果,更是国企以实干践行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未来,这份攻坚经验将持续赋能更多民生工程,水电八局也将在守护绿水青山、建设民生工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再创行业新辉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