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通航攻坚正酣,剑指“通江达海”

日期:2025-09-09 来源:百色通航项目部 作者:王涌学 摄影:王涌学 字号:[ ]

清晨六点的右江畔,晨曦尚未完全驱散薄雾,广西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主体工程土建Ⅳ标的施工现场已响起轰鸣的机械声。塔吊长臂舒展,工程车穿梭往来,身着工装的建设者们带着作业工具奔赴各自岗位——这里正进行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役,百色通航项目土建Ⅳ标项目部全体员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向着“内陆船只通江达海”的目标奋勇冲刺。

战略工程承载区域发展厚望。广西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云桂两省区共同推动的全国重点水运建设项目,是国内交通运输行业建设的首座大型升船机,也是首个由云南省及其省属企业主导承担建设的集大型船闸和升船机一体的现代化通航工程。

当前,百色通航工程已进入最关键的“攻坚期”,升顶坡边坡开挖支护、升船机混凝土浇筑、跨辅助船闸桥及通航渡槽施工核心任务同步推进,每一项都面临着不容小觑的挑战。

升顶坡边坡施工现场,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与金属器械的碰撞声交织,勾勒出热火朝天的攻坚图景。烈日下,多台液压挖掘机伸展长臂,按“分层分段”原则逐层剥离土石——铲斗精准切入岩体,将土石方稳稳装入一旁等候的工程车,全程衔接紧密,最大限度缩短岩体暴露时间,从源头降低风险隐患。作为边坡防护的核心环节,贴坡混凝土与锚索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乎工程安全。此前,传统施工模式面临多重痛点:分层作业导致工期冗长、资源投入量大;常规滑模施工组织不合理,设备性能难以充分发挥;更关键的是,滑模模板无法直接跨越锚索,难以实现护坡混凝土一次成形,严重制约施工进度。为此,项目部聚焦痛点攻坚,创新提出“带锚索的贴坡混凝土一次成形施工技术”,同步优化滑模施工工艺。这一工序创新调整不仅不会干扰前沿区块的开挖进度,还能充分发挥履带式钻机的蹬渣作业优势,快速达成深层支护效果,显著提升边坡开挖效率。更重要的是,新技术彻底解决了“锚索与混凝土成形不同步”的难题,实现护坡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最终呈现的边坡不仅成形规整,外观整洁美观,更在安全防护与施工效率上实现双重突破,为项目攻克边坡施工难关、推进整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步还据此申请《带有锚索的贴坡混凝土一次成形施工工法》1项,形成可复用的技术成果。

作为打通内河航运通道、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的“关键枢纽”,升船机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通航设施的运行安全与寿命,其主体施工更是整个项目的“咽喉工程”。不仅要应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高空结构作业等复杂工况,还需在保障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为后续通航调试预留充足时间。面对这一挑战,项目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精细管理为支撑,走出了一条“效率与安全双优”的施工路径。

在升船机主体施工工艺上,项目摒弃传统爬模依赖人工调整、爬升精度低的局限,创新采用“液压爬模”技术,结合项目特点与核心需求设计的带上架体爬模架体,以安全保障为首要导向,优势聚焦安全与实用兼顾。主平台施工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严密,从根本上筑牢作业基础安全防线。配备宽敞顶部平台,为人员操作预留充足安全空间,且架体具备超强承载能力,可稳定满足部分用户堆载需求,有效杜绝堆载超限引发的结构失衡风险;爬升平台高度控制在两个浇筑层高以内,精准适配先浇仓与后浇仓的最大高差要求,避免因高差适配偏差导致的施工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而面对升船机主体施工中最棘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难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水化热集中,若内外温差超过25℃极易产生裂缝,直接影响结构强度,针对百色地区高温天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投入风冷料仓与集装箱式制冰系统,通过对砂石骨料预冷却、向拌合料中融入冰块的方式,精准把控混凝土出机口及入仓温度,仓面布置冷却水管并通水冷却,从原料端筑牢质量防线,确保满足施工标准。

在运输系统优化上,直面升船机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临的“基坑刻槽路共用交通压力大、国道通行风险高、升顶坡失稳占路隐患”三大难题,充分利用施工地形与拌合系统布置优势,将常规罐车运输模式升级为“拌合站—混凝土供料线—混凝土入仓设备(梭式布料机+履带式布料机)—底板仓面”的一条龙运输体系。经现场实践验证,该系统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成功保障黄金时段浇筑任务高效推进,同步还据此申请《狭窄空间混凝土运输施工工法》1项,形成可复用的技术成果。

从工艺创新到技术攻坚,从昼夜施工到党员带头,项目部以高标准的安全技术管理标准攻克了该阶段升船机主体施工的重重难关,不仅为后续升船机主体施工筑牢根基,更为同类通航设施施工提供了“技术+管理”的可复制经验。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部全员拧成一股绳,以高效协作与专业担当推进施工。晨曦刚刚铺洒在右江河畔,项目各部位工程师便带着图纸奔赴各施工点,逐处核查设备状态、衔接当日工序,确保每一环作业精准落地;深夜时分,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团队还在围绕施工方案细化流程,反复优化技术节点以提升效率。

夕阳西下时,施工现场的灯光次第亮起,机械轰鸣声依旧嘹亮,建设者们的身影在光影中愈发挺拔。他们以汗水浸润每一段施工流程,用坚守诠释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不仅在右江畔书写着奋斗篇章,更在为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交通梦想持续注入澎湃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