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浇筑“空中走廊”——百色通航跨辅助船闸大桥2#桥梁首仓浇筑纪实 | ||||||
| ||||||
9月23日,广西百色,右江河谷腹地,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关键控制性节点——跨辅助船闸大桥2#桥墩的1号段(桥梁箱体首仓)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这座未来“水上通道”的空中走廊,正式突破了基础施工的范畴,向着巍峨的桥体结构迈出了坚实且极具技术含金量的一步。 自8月12日0号桥墩段浇筑完毕,至此刻1号段凝固定型,42个日夜的轮回,记录下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一部凝结了智慧、勇气与极致匠心的工程建设史诗。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重大进展”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工艺、高空挑战、技术安全博弈、精密协同以及昼夜不息的奋斗画卷。 工艺之维——毫米级精度下的“悬空积木” 跨辅助船闸大桥并非普通桥梁,其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堪称在峡谷间“搭建悬空的精密积木”。 挂篮悬浇法的精妙与苛刻:该大桥主梁采用先进的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法。0号段作为“根基”固定在桥墩顶部,随后像拼积木一样,以挂篮为移动模具和工作平台,向两侧对称逐段浇筑箱梁(1号段、2号段……直至合龙)。1号段的施工,是这一漫长而精细链条的真正开端。 预压试验:在正式浇筑前,必须对挂篮系统进行等效甚至超载预压。这如同对一把即将用于精雕细琢的刻刀进行强度校准。通过模拟混凝土重量,消除挂篮的非弹性变形,准确测出弹性变形值,为后续浇筑时的模板标高预抬提供关键数据,确保成桥线形与设计毫厘不差。这个过程是对设备可靠性、连接点强度的严峻考验。 锚固系统的“生命线”:悬臂施工中,挂篮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精密的锚索张拉与注浆工序,是为挂篮系上“安全绳”。张拉需精准控制应力,使锚索达到设计预应力,牢牢抓住已浇筑的梁体;后续的孔道注浆则需饱满密实,确保预应力长期有效,防止钢材腐蚀。这要求技术工人对张拉设备、浆体配比和注浆压力有极致的把控,任何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或影响结构耐久性。 备仓立模的“绣花功夫”:在狭窄的挂篮空间内,钢筋绑扎密集如丛林,预应力管道纵横交错,模板拼接要求严丝合缝。测量人员需反复校核模板的平面位置和标高,计入挂篮变形、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对“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每一个焊点、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处模板的接缝,都关乎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在质量和外观线形。 高空之舞——与重力博弈的“危险芭蕾” 桥梁施工,本质是一场与重力的永恒博弈。1号段施工位置已然离地数十米,随着工程推进,作业面将不断攀升至百米高空,高处作业的挑战无处不在。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考验:工人在悬空的挂篮上作业,脚下是深不见底的船闸基坑或河道,风荷载增大,眩晕感、恐惧感是首要克服的敌人。长时间的高空工作,对体力、耐力、注意力都是极限挑战。夏季高温暴晒,冬季寒风刺骨,恶劣天气更是随时可能叫停施工。 物料运输的“空中走廊”: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每一件工具,都需通过塔吊、电梯等垂直运输系统精准吊运至作业点。这如同搭建一条高效的“空中供应链”,任何环节的延误或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体进度,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吊装过程中的指挥、协调、避让,必须绝对精确。 临边防护与坠物风险:尽管有完备的安全网、护栏等防护设施,但高空坠物的风险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小到一颗螺栓,大到一块模板,坠落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工具系带、物料规范堆放、下方警戒区域设置等安全细则,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技术与安全的“双螺旋”——构筑生命与质量防线 在如此复杂的高空环境中,技术方案与安全管理如同DNA双螺旋结构,紧密缠绕,共同支撑着工程的生命线。 技术先行,方案决胜:1号段施工前,项目部必须完成详尽的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论证和审批。方案需对每一个工序、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工况(如大风、暴雨、机械故障)进行模拟和预案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可能提前在数字世界中演练施工全过程,优化管线碰撞、空间布局,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监测为眼,数据说话:施工过程中,自动化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工作。监测点遍布挂篮关键受力构件、已浇筑梁段、桥墩本身,实时采集应力、变形、位移等数据。测量团队定期进行高精度测量,核对线形变化。这些数据是判断结构安全状态、指导下一步施工调整的“眼睛”和“大脑”,任何异常波动都会触发预警,确保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部更是严抓安全管控,渗透毫微。首先,教育培训常态化。针对高处作业、特种作业、消防安全等开展持续性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其次,检查整改闭环化。安全部门每日巡查,每周专项检查,月度综合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形成闭环管理。最后,旁站监督制度化。对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张拉压浆等,实行技术、安全人员全程旁站监督,确保方案落地,规范施工。 协同之韵——42天背后的“进度交响曲” 从0号段到1号段,42天的周期,是一场多工种、多部门、多环节精密配合的“交响乐”。 缜密的进度计划。项目经理部依托总体工期目标,制定了细致的网络计划图。1号段施工被分解为预压、张拉、注浆、备仓、浇筑等多个子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间、资源需求和责任单位。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天气、设备、材料供应等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高效的现场协调。每日的生产调度会是现场协调的核心,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物资、设备等部门及施工队负责人齐聚一堂,汇报进展,提出困难,协调解决施工界面冲突、资源调配问题。这种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了信息畅通,决策迅速,问题不过夜。 无缝的部门协作。技术部门提供方案支持与现场指导;安全部门严盯死守,筑牢防线;质量部门全程跟踪,严把每道工序验收关;物资部门保障混凝土、钢材等供应及时;设备部门确保塔吊、泵车等大型机械运转正常。正是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凝聚成攻克难关的磅礴力量。 黑夜之光——“不夜工地”的坚守与奉献 为抢抓工期,降低高温天气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夜班施工成为常态。当城市进入梦乡,工地却亮如白昼,奏响另一曲奋斗乐章。 充足的照明是夜间施工安全的前提。大型镝灯、LED灯将作业面照得亮如白昼,但仍需注意消除阴影盲区,确保工人操作视野清晰,减少视觉疲劳。夜班对工人的生理节律是巨大挑战。项目部需合理排班,保证工人获得充分休息,提供营养均衡的夜餐,做好后勤保障,关注员工身心健康,防止因疲劳作业导致事故。夜间往往是事故易发时段。安全管理需更加严格,加强巡查频次,强调劳保用品穿戴,严格控制夜间高风险作业。同时,需采取措施降低噪音、灯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文明施工。 汗水浇筑丰碑,匠心通向未来 2#桥墩1号段的顺利浇筑,是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醒目坐标。它不仅仅是一仓混凝土的凝固,更是先进施工工艺的成功实践,是战胜高空挑战的勇气证明,是技术与安全严密管控的成果体现,是现场进度高效协同的典范之作,也饱含了建设者们昼夜奋战的辛勤汗水。 这座正在崛起的跨辅助船闸大桥,未来将承载的不仅是车辆通行,更是打通百色水利枢纽通航瓶颈、促进右江航运复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每一步扎实的推进,每一个节点的突破,都让我们离“舟行无阻,货畅其流”的目标更近一步。征程尚未结束,挑战仍在继续,但曙光已现,通途可期。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