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以“质”赋能 筑牢工程“生命线”

日期:2025-09-22 来源:百色抽蓄项目部 作者:徐浩然 摄影:田雨 字号:[ ]

在全国“质量月”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百色抽蓄项目坚持以理念为纲,以项目实践为基,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强大引擎。项目部精准聚焦“深化质量体系建设、聚焦现场精细管控、弘扬卓越工匠文化”三大维度,通过系统化举措全面推动质量意识入脑入心、质量管理提效升级、质量行为规范有序,全力以赴打造抽水蓄能领域的品质标杆工程。

深化体系引领,将“质量第一”方针根植于项目肌理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在百色抽蓄项目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天都在践行的行动准则。项目岩层复杂,开挖难度大,对施工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这样的地质挑战,项目部始终把系统化的质量管控视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坚决筑牢工程质量底线。

一是强化战略传导,树立全员质量观。项目领导班子带头学习质量方针和政策,并将其与百色项目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高于行业标准的内控质量目标。通过组织“质量月”启动会、专题学习、班组夜校等多种形式,我们把“质量是企业的尊严,是项目的竞争力”这句话,真正传递到每一个施工班组、每一位作业人员,确保从管理到实操,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质量责任、每道工序都严守质量红线。

二是推动体系落地,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控。项目部依托公司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起适合抽蓄电站建设的“项目部—工区—作业队—班组”四级质量责任网络,把责任真正压实到一线。项目特别注重应用质量风险预控管理,比如在关键工序推行“样板引路”、实行“三检制”,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同时,从钢筋水泥进场验收,到混凝土浇筑、支护施工,再到隐蔽工程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记录在案、签字确认,实现全程质量可追溯。这种“用体系管质量、靠流程保质量”的做法,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聚焦现场管控,以 “样板 + 专控” 筑牢质量根基

响应智慧工地建设要求,项目部摒弃传统管理中“纸质化传递效率低、信息反馈滞后”的痛点,将数字化工具与质量管理流程深度融合,以技术革新驱动管理效能提升,实现质量管理的“透明化、高效化”。

推行标准化施工,规范作业行为。项目部严格落实“样板引路”和“首件制”要求。在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等每一道常规工序开始前,都先按标准做一个样板段,组织所有作业班组到现场看实物、学标准、掌握手法,样板验收通过后,后续施工必须严格按这个标准来做。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这个关键环节,项目部严格执行公司成熟的温控工法,主要采用铺设冷却水管、覆盖保温材料等实用措施,并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温度,根据记录手动调整通水流量和保温情况,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受控,有效防止了裂缝产生,保证了结构体的耐久性。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积极借鉴智慧工地建设的经验,在百色项目大力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利用微信工作群、共享文档等常用工具,及时传达质量要求、反馈整改进度,实现了团队间的高效协同。通过这些扎实落地的数字化方式,项目质量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得到了切实提升。

弘扬工匠文化,凝聚全员质量提升合力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人。在百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工匠精神”是融入日常的坚守与追求。“质量月”活动深入开展,为项目培育深厚质量文化、凝聚团队合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树典型立标杆,激发质量争先热情。项目部注重挖掘一线质量管理的先进人物和班组,将那些“精益求精、一次成优”的真实事迹,通过现场宣传栏、班组例会等接地气的方式广泛宣传,并推荐至公司平台。让真正重视质量、善于管理的个人和团队得到表彰和奖励,有效调动了全员“比质量、学先进、赶标杆、超标准”的积极性。

重培训提技能,夯实质量能力基础。结合项目进展和质量通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质量培训和技术交底活动。邀请专家、业务骨干授课,讲解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典型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抽蓄电站特殊工艺进行专项培训,有效提升了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

建机制促长效,推动质量常态化管理。项目部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月”有期限,但质量管理无止境。项目部着力推动质量工作从“活动式推进”向“常态化落实”转变,通过将质量表现纳入绩效考核和班组评优,实现奖惩分明;通过建立质量问题分析会制度,定期“回头看”,持续优化管理流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守护质量”的集体氛围,使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团队的行动自觉,为打造抽水蓄能标杆工程提供持续的文化支撑和制度保障。

于群山深处开拓,在洞室之间雕琢。百色抽蓄项目部全体建设者正用手中的工具、心中的责任,将质量要求浇筑进每一方混凝土的密实度里,镌刻在每一米岩壁支护的牢固度中。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不仅是为了确保工程按期优质投产,更承载着央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抽蓄力量”,用经得起地质考验、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写下属于八局建设者的坚实一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