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十五载质检路—— 用“较真”浇筑质量长城 | |||||
| |||||
曹云志,在龙云灌区工地是出了名的“老质检”。自二十岁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当学徒起,他的帆布工具包就始终装着三样“宝贝”:翻得起毛边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刻度磨亮的检测尺,还有一张巴掌大的照片——那是大藤峡某泄洪闸的墙面,一道因保护层不足鼓裂的锈缝,像条浅浅的疤痕。 刚学质检时,师傅指着那道缝说:“小曹,工程里的差不多,就像给墙留了道口子,现在看着没事,雨水一泡、岁月一磨,迟早出大问题。”如今在龙云灌区,看着渠道衬砌、隧洞施工里偶尔冒头的凑活声,曹云志总会摸出工具包里的检测尺,就像当年在大藤峡那样 ——质量这根弦,得攥一辈子。 去年深秋,龙云灌区核心工程金鸡岭隧洞进入支护关键期。隧洞掌子面刚完成一轮喷锚,施工队班长老周就招呼着工人准备转移设备:“曹哥,喷层厚度、锚杆间距都瞅过了,差个一两公分不碍事,赶紧推进度,这洞子里潮得很。” 曹云志没应声,举着强光手电钻进隧洞深处。手电光柱扫过岩壁,在一处喷层表面停住,他从工具包掏出测厚仪抵上去,屏幕上跳出的数字比设计值少了3厘米。老周,过来看看。他指着测厚仪,又敲了敲喷层,这喷层薄了,就像给岩壁穿了件薄衣服,山压一挤、渗水一泡,很容易开裂掉块。 老周凑过来瞅了瞅:就3厘米,肉眼都难分辨,再说后面还有衬砌,能出啥问题?曹云志打开手机,翻出一张存了多年的照片——那是大藤峡某支洞的喷层,因厚度不足开裂,最后花了半个月返工。隧洞支护是保命的,金鸡岭隧洞要走百年水流,现在差3厘米,将来可能就是3米长的裂缝。他拿出卷尺和锚杆拉拔仪,要么现在补喷,要么这一循环的支护全推倒重来,没得商量。 那天下午,曹云志守在隧洞掌子面,看着工人重新架起喷浆机。手电光里,水泥浆均匀覆盖在岩壁上,测厚仪的数字慢慢涨到设计值,他才松了口气——隧洞里的风带着潮气,却吹不散他心里的念头:金鸡岭隧洞的每一寸支护,都容不得“差不多”。 龙云灌区的干渠边坡,是曹云志每天雷打不动的“战场”。2024 年冬,灌区进入渠道衬砌冲刺阶段,他带着两个年轻质检员,背着全站仪、靠尺,在绵延20多公里的渠坡上往返。年轻人总说:曹哥,您这双劳保鞋,怕是在渠坡上磨掉半厘米鞋底了。 曹云志的鞋确实磨得厉害,鞋尖还沾着没干的泥浆。某次巡查 K1+500段渠坡时,他发现刚浇筑的混凝土衬砌表面看似平整,用2米靠尺一量,局部偏差竟达4毫米——按规范,允许偏差不得超过3毫米。施工队负责人赶来,搓着手说:曹老兵,就1毫米的事儿,下雨水流一冲,根本看不出来,别耽误后面的活儿。 你看这渠坡,坡度1:2.5,混凝土不平整,下雨时水流会在凹陷处打转,时间长了就冲蚀衬砌,底下的土方一塌,渠坡就可能滑坡。曹云志蹲下身,用手拂去衬砌表面的浮尘,当年在大藤峡,有段渠坡就因为差2毫米平整度,雨季冲了个半米深的坑,返工花了十几天。”他让年轻质检员打开检测记录,咱们测的不是数字,是万亩农田的水脉,差一点都不行。 那天,施工队把偏差超标的衬砌凿掉重浇,曹云志守在现场,直到新浇筑的混凝土初凝,才踏着暮色往项目部走。身后渠坡上的警示旗在晚风里飘着,远处金鸡岭隧洞的灯光隐约可见——龙云灌区的每一处细节,都得用较真守住。 今年开春,龙云灌区进入尾工阶段,闸门安装、伸缩缝处理成了重点。在灌区进水闸安装现场,曹云志拿着图纸,盯着施工队安装止水带。施工队想图省事,把止水带的搭接长度缩减10厘米,班长说曹哥,这止水带质量好,少10厘米也能止水,工期紧,后面还有好几扇闸门要装。 曹云志没动怒,只是从工具包拿出那张大藤峡的照片,你们看,这闸室的裂缝,就是因为止水带搭接不够,水渗进去把钢筋泡锈了。龙云灌区的进水闸,每年要过千万立方米的水,止水带差10厘米,就像家里的水管接口没接紧,迟早要漏水。他翻开规范手册,指着上面的红笔批注——那是当年师傅在大藤峡帮他划的重点:“止水带搭接长度,必须按规范来,少1厘米都不行,这是老规矩。 在龙云灌区的工地上,曹云志的较真出了名。有人说他死板,他从不辩解,只是把检测记录、整改照片仔细归档。当灌区干渠第一次通水,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平整的渠坡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农田,曹云志翻开自己的工作手册,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数据,K1+500段渠坡平整度偏差2毫米、进水闸止水带搭接长度符合规范…… 他想起大藤峡的那道锈缝,想起金鸡岭隧洞里的喷浆机声,想起渠坡上的靠尺和检测尺。其实,拒绝差不多,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固执,而是一代代质检人用责任筑起的“质量碑”。就像龙云灌区的渠水,要流淌几十年、上百年,那些被卡住的1毫米偏差、被纠正的“差不多”,最终都会变成工程的“底气”—— 因为混凝土不会撒谎,水流不会撒谎,时间更不会撒谎。而曹云志知道,只要他还在龙云灌区的工地上,工具包里的质量标尺,就永远不会偏。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