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为笺,质量为墨——白马航电的百年诗章

日期:2025-09-29 来源:白马项目 作者:佟志深 字号:[ ]

序章:乌江为卷,质墨开篇

乌江如一条青黑色的绸带,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缠绕了亿万年。当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的钢钎刺破晨雾,叩击红岩的那一刻,建设者们便以质量为墨、以匠心为笔,在这条黄金水道的收官节点,书写着跨越百年的工程诗行。这座承载着“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和交通强国示范工程”使命的枢纽,将质量的基因镌刻进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锚索、每一道焊缝,让刚性工程在乌江涛声中生长出永恒的生命力。

制度为壤:筑牢质量的根脉

质量的基石,从来由规范与制度精心铺就。“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这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贯穿施工全程的行动纲领。项目部构建起如同乌江支流般细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如“班组自检、工区复检、项目部终检”的三级质检体系刚性执行,将“百年平安”的宏大承诺,拆解为每道工序可测量、可管控的精准刻度;白马航电枢纽二期工程项目部质量管理职能层级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设置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级,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从材料进场的“一票否决”,到工序验收的“留影存证”,制度的网越织越密,让质量隐患无处遁形。

匠心为炬:点亮质量的微光

质量的温度,藏在毫厘之间的坚守里,显在深夜值守的身影中,质量无处不在。在工程建设的现场,没有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却有无数工匠握着“匠心”这把火炬:焊工师傅紧盯熔池,让每一道焊缝都饱满无隙;钢筋工弯腰校准,让每一根钢筋的间距都分毫不差;技术员趴在图纸上,把预埋件的位置核对了一遍又一遍。这些藏在脚手架下、钢筋丛中、混凝土纹理里的“较真”,正是以匠心为炬,一点点点亮质量的“微光”——工程质量从不是抽象的“合格”二字,而是无数微观细节的微光汇聚,而匠心,就是照亮这些细节的不灭火炬。

技术管理部深化施工图纸,优化关键工序方案,结合现场工况动态论证技术参数,从源头规避质量风险;施工管理部严格执行作业规范,细化工艺标准,对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核心环节实时工序校准,确保施工精度;质量管理部依规范开展全周期抽检,重点核查隐蔽工程质量,对问题项建台账并跟踪闭环整改,守住质量底线。

创新为翼:跨越质量的险峰

白马航电的地质条件堪称“破碎拼图”:岩层破碎松散,遇水即崩,区域性断层切割,软弱地基承载力不足,仿佛大自然设下的质量考题。面对这场与地质的博弈,建设者们以技术为矛,织就了一副“地质铠甲”:边坡外部用“格构梁+喷播植草”,兼顾结构稳定与生态修复;内部以“系统锚杆+挂网喷砼”,个别地质条件不好部位用锚筋桩,近坝顶部位用锚索,将力量深传至岩层深处——每一种方案,都是对“质量”二字的精准诠释。

生态为韵:拓展质量的维度

真正的质量,从来不止于“坚固”,更在于与自然的共生。作为以航运为主、兼顾发电的综合枢纽,白马航电的质量追求,早已超越了结构本身,延伸至对生态的敬畏。建设者们在坝体中预留了蜿蜒的鱼道:在鱼道设置缓坡与仿自然水流,让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珍稀鱼类能循着水流洄游产卵,实现“江坝共生”的和谐景致。

两岸的绿化带随坝体同步延伸:边坡治理中,喷播植草选用当地的狗牙根、黑麦草,让混凝土格构梁间生长出盎然绿意,这些绿植将成为乌江岸边的“生态屏障”。这种对自然的尊重,正是质量的更高维度——它不仅要抵御百年洪水的冲击,更要守护一方水土的生机,让枢纽在满足航运、发电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江河的生态肌理。

终章:百年为诺,质印江河

当边坡上的锚索深扎岩心,将破碎岩层锁定成坚固壁垒,白马航电的质量诗行已初显雏形。未来,这里将渠化航道46公里,1000吨级货船将载着武陵山区的桐油、药材,平稳驶过枢纽,直达长江;480兆瓦机组发出的电流,将以年发电量17.6亿千瓦时的规模,点亮万家灯火。人们或许不会记得那些深夜校准仪器的双手、那些反复打磨工艺的身影,但这座枢纽会记得:每一方混凝土都封存着对江河的敬畏,每一根钢筋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承诺,每一道焊缝都闪烁着匠心的光芒。

乌江依旧奔涌,白马航电如磐石屹立。它以质量为魂,将瞬间的建设化为永恒的守护,让“平安百年”的誓言,在江声灯影中代代相传。这,便是献给乌江最好的诗章。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