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项目:匠心筑梦,用标准力量书写标准答卷 | |||||
| |||||
在重庆的壮丽山川间,一条打通渝东南和黔东北地区进入长江的水运大通道当中,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乌江之上。作为这个宏伟蓝图中的重要一环,白马项目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探索创新了一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应用了一批新设备、新举措、新工艺,正以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高质量的施工标准,书写着新时代水运建设的新篇章。 自项目开工以来,白马项目部多次召开会议,从工程概况、管理行为、工地建设、施工工艺等方面详细讨论标准化建设目标和措施,并对各项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重点规划了施工设施的统一布局,严格规定了驻地、预制场、大型钢筋加工场、大型边坡开挖与支护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起一套独属于白马项目的科学、系统、全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了施工过程的规范有序和高效可控。 整洁美观:工程形象“标准化” 打造标准化工地,让施工现场“靓”起来。项目团队将施工作业面划分为四个板块,以点带面,不断创造标准化亮点。“行进区”设置标准化大门、封闭式围挡、安全文化宣传标语等设施设备。“展示区”设置规范、内容详实的“一图五牌”及现场施工安全标准化亮点。“休憩区”则配备集装箱式的移动板房,水电设施完备,为一线作业工友和管理人员提供遮风蔽雨的休息场所。“施工区”采用统一的移动防护围挡、反光锥、警示标识等设备作为临边防护。 创新启程:项目施工“标准化” 在白马航电枢纽工程这片广袤而充满挑战的土地上,一段关于创新、标准化与效率提升的故事正悄然上演。在左岸边坡格构梁施工和场站建设方面,项目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创新工艺和标准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施工效率。 优化左岸边坡格构梁施工工艺,提升外观质量。在左岸边坡格构梁施工中,项目团队进行了多项工艺改进,以提高工程的外观质量。在施工前,工人们按要求开槽,采用塑钢模板,支三面模板,振捣到位,顶模采取开孔措施,利于振捣时气泡排出,以此确保边坡达到更好的外观质量。此外,项目严格执行“开挖一级支护一级绿化一级”,各道工序搭接顺畅。同时,项目的边坡防护施工应用了高举臂钻机,这一设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还降低了施工成本。 持续推进场站建设标准化。项目团队通过在格构梁预制场、钢筋加工场等方面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大力推进钢筋加工场的标准化建设。钢筋加工场内部分为原材料堆放区、半成品堆放区、加工区和运输通道等功能区,功能分区明确,这种标准化的场地布局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强化了安全管理。 提质增效:质量管理“标准化” 在白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提质增效与质量管理“标准化”成为了推动项目高质量前进的双轮驱动。 持续强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左岸引水渠边坡上游侧305m高程以上边坡岩体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泥质灰岩,岩体总体破碎,层面存在夹泥现象且该边坡安全系数在暴雨工况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这种边坡自稳性极差,边坡滑坡的风险极高。为提高项目高边坡的施工质量,白马项目部成立了提高不良地质边坡锚筋桩安装合格率质量管理QC小组。对于锚筋桩施工质量较差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改进措施的应用,使得锚筋桩施工工期缩短了23天,节约费用约11万元,不仅减少了边坡支护成本和人工成本,而且还改善了以往施工工艺质量差、作业环境恶劣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为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施工工法、工序、工艺,白马项目组织各班组间进行现场学习和经验分享,促进工艺、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施工的交流探讨。通过项目团队的努力,项目实现了工序间的零衔接,项目整体施工效率和进度得到了较大提高。 登高逐梦,未来可期 历经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探索,白马项目部凭借着对质量的敬畏之心,成功将质量意识深深镌刻在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他们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让“质量优先”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为白马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厚植了一片肥沃且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沃土”。这片“精神沃土”,蕴含着项目部对品质的执着坚守、对责任的勇于担当,为打造百年品质工程提供了稳定而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它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整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稳步前行,确保工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之作。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