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木模板的旅行 | |||||
| |||||
在非洲高原的风声中,一块不起眼的木模板,悄然开启了一段工程之旅。从图纸构想到结构成型,它承载着中国工程师的匠心与执着,在波利哈利大坝这项大型水利工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它不是钢铁,却支撑起结构的边界;它无言无声,却是工艺最忠诚的记录者。模板的旅行,也是一段关于坚守、协作与信念的工程记忆。 第一站:从纸上走来——一块模板的“出生” 在主坝设计之初,趾板区域被定义为支撑面板、传导荷载的重要构件,其混凝土结构要求精度极高、外观质量严格。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团队和施工技术组在图纸阶段便对模板的尺寸、拼装方式、安装定位、拆模时间等细节反复推敲。 为了契合趾板曲线的弧度与高差,模板需做到“量身定制”。每一块板材的厚度、拼接角度、接口形式都经过图纸验证、现场复核。哪怕只是几毫米的缝隙,也可能影响结构成型与止水性能。 “模板虽小,关乎全局。”这些深藏于设计图纸中的考虑,构成了模板旅程的起点。 第二站:木作工坊里的“雕刻”——一块模板的诞生 在波利哈利项目的木工加工区,木屑飞扬,锯声阵阵。这里是模板的诞生地,是它从图纸化为实物的地方。木工师傅根据精确的尺寸与加工图纸,将板材裁切、拼接、加固、打磨,每一个倒角的位置都不容差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工匠们的手中,模板逐渐成形:它不光要结实耐用,更要轻巧便捷,便于现场快速安装与重复利用。在资源紧张的异国工地上,材料的节约、工艺的复用,成为中国建设者对效率与环保的双重追求。 加工完成后,每块模板都被编号、检验、试拼——它们整齐排列在作业场旁,静候上岗指令。 第三站:奔赴现场——在风雨中完成使命 雨季如期而至,山间浓雾缭绕,潮湿与寒气掺杂在空气中。趾板区域地势低洼、作业面狭窄,每一次施工都像是一场与天气的较量。而这群模板,肩负使命,奔赴战场。 在中外员工的默契配合下,它们被稳稳地安置在钢筋与支架之间,施工人员逐一对位、调整、加固,确保无一错漏。它们承受着混凝土的重量与振捣压力,在短短几小时内完成一次精密的成型。 “稳如初地,刚中带柔。”哪怕夜雨连绵、风声猎猎,它们也未曾位移分毫。雨水未能冲淡它们的坚守,反而更凸显了中国工艺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混凝土硬化后,模板被小心拆除。现场留下整齐的混凝土趾板线条,平整的表面反射着工程师来回检查的身影。 “功成不居,身退不言。” 模板静静躺在堆放区,风干着身上的雨迹。它的名字未曾被铭记,但它的价值已深刻写入混凝土之中。 落幕:一次旅行的背后,是千次坚守 这并非一块模板的终点。它会被再次清理、再度编号,奔赴下一个施工面,继续在不同的结构中留下身影。 波利哈利主坝的趾板施工正稳步推进,在持续的努力下,多个混凝土段成功成型。面对频繁雨季、高强度作业、复杂结构曲线,中国工程师凭借一丝不苟的精神与坚忍不拔的毅力,将每一道混凝土线条雕琢得清晰流畅,恰如其分。 这是一块模板的旅程,更是一群建设者默默坚守、精益求精的缩影。他们把“严谨”落实在毫米的误差内,把“敬业”贯穿在每一次的复核与调整中,把“责任”镌刻在异国高原的山水之间。 在这片遥远的非洲高原,中国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也以执着与专业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化作一道道坚实的工程现实。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一块木模板的旅程或许平凡,但在它的背后,是无数次技术讨论、深夜加班、现场验证所凝结的智慧与汗水。这份精神,将伴随混凝土一道道坚固的线条,永远流淌在波利哈利大坝的脉络之中,也镌刻在中非友谊的基石之上。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