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与故乡的混凝土诗行 | |||||
| |||||
沙特午后的阳光总是白得刺眼。我站在利雅思天然气分馏设施土建项目部的工地上,看混凝土泵车的长臂在半空划出红色弧线,这道液态金属般的抛物线,恍惚间竟与课堂上老师画的拓扑曲线重合,那时教室窗外飘着梧桐树的落叶,此刻眼前却是沙特沙漠绵延的银铁钢。 泵车每次抬臂的刹那,时光便有了形状。四十米钢臂舒展的轨迹,总让我想起故乡石拱桥的轮廓——那些被风雨磨圆棱角的青砖,与眼前流动的混凝土原是同一种基因。 沙粒扑簌簌落在发热的图纸,擦拭图纸的虔诚动作,我惊觉想起,这个动作和外公在秋收时拂去稻穗上露珠的姿态如出一辙,在隔着七千公里的土地上产生了量子纠缠。 学着专家抚摸着镜面般的混凝土,突然读懂“木工看缝,石工看面”的真谛——人类对精度的追求,从鲁班锁到全站仪,从未改变其本质。 黄昏时分的工地现场最美,夕阳给泵车镀上金边,混凝土在暮色中泛着青灰。今天的云层卷积神经网络般堆叠,或许游子的乡愁早已进化成新的形态,就像传统夯土墙演变成抗震剪力墙,古老的思念也在用BIM技术重构三维模型。 深夜的利雅思褪去白昼的暴烈,泵车暂时沉睡成钢铁雕塑,唯有驾驶室的监控屏亮着幽绿的光斑,像沙漠腹地未眠的电子萤火虫。北斗卫星在头顶无声滑过,为异国游子传递着母国的引力波。 当第一缕晨光爬出沙漠时,泵车又将划出新的抛物线。那跨越七千公里的抛物线两端,一端连着利雅思的能源转型产业链,另一端正轻轻叩响老家门前的青石板。 MS01主变电站预制件墙板的吊装那日,突遇风沙来袭。当八十米钢臂在昏黄天幕下倔强挺立,像极了故乡竹林在台风中折而不弯的翠竹;当二十吨预制模块在风暴眼中精准落位,预留钢构件的精准吻合与古建筑的榫卯结构,在时空中达成了某种神秘的同构;当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在亚非大陆熔融重构,我们浇筑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岩。 在这个被“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标记的时代,我们正书写着璀璨的工程诗篇。波斯湾的风突然转向,裹挟着咸涩水汽掠过眼角,恍惚间竟像穿越七千公里而来的清明时雨,悄悄浸湿了工装左襟上那片汗渍绘制的版图。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