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基建” | |||||
| |||||
当钢铁的森林在异域延伸,是掌心的温度,让文明生了根。 ——题记 笔尖刚触碰到冰凉的钢筋螺纹,视线便被前方那片灰蒙中的温柔牢牢牵住。工地材料区内,成捆的钢筋如沉默的钢铁森林,在科威特灼热的日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远处的塔吊巨臂正悬吊着钢筋缓缓移动,金属摩擦声刺破长空,又在干燥的风里碎成齑粉,四散飘零。 就在这片被工业符号填满的天地间,一个皮肤黝黑的外籍工人正俯身站在休息室旁,他粗糙的手掌轻轻落在一只灰白流浪猫的背上。那小生灵被他拢在掌心,尾巴如柔软的拂尘,一下下清扫着他沾满尘土的衣角,又把脑袋信任地蹭向他那布满老茧的虎口。身后的塔吊巨臂如同命运的钟摆缓缓移过,投下的阴影短暂地将他们吞没,又随着机械的轰鸣移向远方。唯有这幅画面,像一粒落入寒潭的火种,在钢筋混凝土的灰调里,“噗”地一声,点亮一簇名为“温柔”的暖光。脚下的这片工地,本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版图里一个小小的注脚。 眼前这位工人,或许来自中亚的辽阔草原,曾枕着牧歌入眠;或许辗转自东南亚的湿润村落,眼中还映着椰林的海浪;和我们这些中国建设者一样,他们怀揣着对生活最质朴的期待,从世界的不同角落汇聚到这条跨越山海的建设线上。我们总说“一带一路”是贯通山海的桥梁、是连接大陆的钢铁脉络,却常常忽略,这些宏大叙事的厚重底色,从来都编织于这样轻盈的瞬间里。 差异中的共通,是世间最动人的连接。“一带一路”的内核从来不是消除差异,抹平世界的棱角;而是在迥异的语言和肤色里,精准地找到那根共鸣的心弦,让钢筋混凝土的坚硬工程,同时也成为人心之间柔软相连的纽带。钢筋与水泥搭建的是工程的铮铮铁骨,让货物跨越国境,让技术互通有无;而人与人、人与万物间自然流露的善意,才是工程最珍贵的“软基建”。它无声,却能在心灵深处引发最洪亮的回响。就像这位外籍工人掌心的温度一般,在不经意间,便消融了陌生的坚冰,让我们触摸到了“共商共建共享”最本真、最温暖的意义。 风又吹过,塔吊巨大的影子再次如薄纱般掠过他们。“一带一路”从来不是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数据,它是外籍工人被日光浸染的深褐皮肤与流浪猫的灰白皮毛相互依偎的画卷;是无数个“硬重量”与“软瞬间”的叠加,最终垒成跨越山海的信任,搭建起比钢架更坚固、更耐风雨的桥梁。那复杂如天书的施工蓝图,在此刻,被简化为掌心粗糙纹理与猫爪柔软肉垫的碰撞。而“一带一路”的壮阔蓝图上,画着的从来都是人与人的相拥,心与心的靠拢。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中,我们不仅共享发展机遇,更共享那些细微的悲欢与生命的震颤。当中国的建设力量走向世界时,那份根植于文化血脉中的对弱小的怜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异国他乡守护故乡之情的柔软,也正随着坚实的钢筋与凝固的水泥一起,被细细地、密密地浇筑进人类共同未来的地基里,坚不可摧,历久弥新。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