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建设加速度:伊拉克 48 校交付背后的“中国建造”力量

日期:2025-04-27 来源:伊拉克示范学校 作者:周涛、雅昕编辑 字号:[ ]

在底格里斯河的粼粼波光旁,一片承载着希望的教育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伊拉克瓦西特省的面貌。近日,由工程局承建的伊拉克示范学校(瓦西特省)项目传来好消息 ——48 所崭新的学校全部通过业主验收,正式进入质保期,钥匙也顺利交到了伊拉克瓦西特省教育局手中。这意味着,当地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新校园,终于能投入使用了。

迎难而上,开启建设攻坚战

瓦西特省的烈日异常毒辣,将校园的地面炙烤得滚烫。当地的孩子们常常踮着脚,眼巴巴地朝校园里张望,眼神里满是对新学校的渴望。然而,这片农业大省分包商资源贫瘠,本地劳动力供应断断续续,施工进度像被卡住齿轮的古老座钟,半天走不动一步。

面对困境,项目部迅速组建专项工作组,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建设攻坚战。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唐战带领专家组,连夜坐飞机赶至伊拉克。刚下汽车,他便着急地打电话安排工作:“万总,一小时后,咱们直接去 10、26、30 号进度最慢的学校看看 !”

专家组一踏上瓦西特的土地,便一头扎进每一处建设场地。他们深入实地调研,与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细致交流,很快就找出了施工、质量、物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专家组织每天都开施工碰头会,当天发现的问题当天解决,绝不让问题过夜,为这场攻坚战注入强心剂。

2025 年 2 月,中国电建伊拉克代表处和其他兄弟单位派来了近 300 名中方工人支援。面对斋月期间施工效率减半的困境,建设者们以地为席,在装修好的教室里支起简易床铺。“两班倒、连轴转,能抢一秒是一秒!”唐战总的动员令,化作工地上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声。建设者们的身影在月光下交织成网,用不眠不休的坚守,将被延误的工期一点点夺回。

多方联动,保障物资设备供应

物资设备供应难题,如同横亘在项目建设路上的一座大山。伊拉克国内物资匮乏,大量建筑材料和设备依赖进口,而国际物流运输受外部因素影响,经常出现延误和中断的情况。“这批玻璃幕墙再不到,6号学校的施工就得停摆!”分管物资的项目部总工程师曾智博盯着物流信息,心急如焚。

为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组建立了完善的物资设备采购管理体系,加强与第三国和当地供应商的沟通协调。一方面,提前规划物资设备采购计划,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采购时间,增加物资储备量,确保施工 “不断粮”,确保施工过程中物资设备的持续供应。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采购渠道,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分散采购风险。同时,加强对物资设备运输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及时掌握运输动态,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科学统筹,跑出项目建设 “加速度”

48 所学校,是项目部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在伊拉克版图上点缀的48颗希望之星。

为保证项目进度,专家组以“分区作战、平行推进”为策略,将广泛分布的施工区域划分成多个“站点”。“明天21号学校必须满足验收条件!”国际公司专家组成员万志勇手持施工计划表,下达指令。每位专家驻守一片区域,如同指挥官,调度着施工队伍、调配着机械物资。各片区既独立工作,又紧密配合,形成高效的“雁阵效应”。

进度管理如同精密的仪器,每日计划要细化到每个学校的施工节点,每日协调会成为校准进度的“罗盘”。一旦发现某所学校进度滞后,立即启动“会诊”机制 —— 是人力不足,还是材料短缺?是工艺问题,还是设计瓶颈?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让进度偏差及时得到修正。质量与安全监督如同两道坚固防线,从外墙高空作业到室内铝合金门窗安装,每个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与业主、监理的沟通,则是一曲默契的协奏。定期的进度汇报会,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真诚的交流对话。中国建设者虚心听取意见,快速响应需求,让每一个验收环节都成为合作共赢的见证。在多方合力下,项目建设如同装上了 “加速器”,向着胜利的终点全速冲刺。

4月24日下午,当 48 所学校的钥匙顺利移交时,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亮起了一盏盏求知的明灯。中国建设者黝黑的脸庞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段充满挑战的建设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建设者的专业与担当,更诠释了 “一带一路” 倡议 “共商、共建、共享” 的深刻内涵。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将照亮伊拉克孩子们的未来之路,点亮伊拉克瓦西特省教育未来的璀璨灯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