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筑丰碑 数据铸基石 | |||||
| |||||
骄阳似火,捷报传颂。8月31日,随着最后一车碾压混凝土在坝顶仓面完成摊铺与碾压,沙特旺地大坝碾压混凝土坝主体工程顺利浇筑到顶。巍峨的坝体如一条巨龙横亘在辽阔的沙漠戈壁之上,标志着这项国际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自工程在茫茫沙海中破土动工以来,试验、监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用汗水浇灌责任,用坚守诠释担当,为这座沙漠中的“钢铁长城”浇筑了坚实的“科技基石”。 沙漠启航:在“生命禁区”中开辟试验之路 旺地大坝项目距沙特阿拉伯北部图赖夫市约52公里,这里年降水量极低,夏季地表温度却可高至60℃,常年伴有沙尘暴,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而碾压混凝土坝作为一种干硬性、零坍落度的混凝土筑坝技术,对原材料性能、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控制的要求极为严苛,更是在这种沙漠极端环境下,这些难度被成倍放大。 “刚进场时,这里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连试验室搭建的场地都要人工平整。”试验室主任田鑫回忆道。为确保工程开工,试验团队在缺水、缺电、酷暑、沙尘的各种恶劣条件下,与时间赛跑,与极限挑战,顺利保证规定时间内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现场试验室。而为了找到适应沙漠环境情况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团队又开展了多次试验:从沙漠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内筛选骨料,到反复调整粉煤灰、火山灰掺量,再到模拟沙漠昼夜温变对混凝土凝固的影响……试验员们常常在40℃的高温下连续作业,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霜。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精神,为十万多方碾压混凝土的顺利浇筑提供了最核心的技术保障。它不仅仅是一份份严谨的试验报告,更是一套精准到克的“生产密码”,确保了混凝土从拌和楼高效出楼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最优的“基因”。这份“较真”,让他们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中,不仅守住了质量的底线,更抢占了效率的先机,为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心剂”。 动态护航:用“火眼金睛”筑牢安全防线 “坝体内部温度控制是碾压混凝土坝的核心难题,尤其是在沙漠环境下,白天暴晒、夜晚骤降,混凝土内外温差极易导致裂缝。”监测负责人夏朝然介绍道。为了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规律,监测团队在坝体内部埋设了几十支温度计,并且每天都对大坝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检测记录。在坝体浇筑高峰期,他们分成2个小组,每组每时每刻在烈日下坚守,对数据进行人工校核,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除了内部监测,外部变形观测同样关键。测量团队需要在坝体周边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定期观测坝体的沉降和位移。在沙漠地区,地表松软、通视条件差,为了找到一个稳定的基准点,他们常常背着几十斤的仪器在沙丘中跋涉数小时。“夏天测量,仪器晒得烫手,我们就在上面撑伞遮阳;冬天测量,手冻得拿不住棱镜,就哈口气暖一暖接着干。”测量队长武殿朝感慨道。通过他们毫米级的精度控制,坝体轴线偏差、高程误差均远优于国际规范标准,为工程安全提供了“几何保障”。 玉汝于成:在大漠丰碑上镌刻奋斗荣光 从2024年工程开工到今日浇筑到顶,沙特旺地大坝建设历时仅一年时间。科研设计院作为工程质量的“守护者”,始终冲锋在前,用实力破解难题,用精神感染人心。不仅顺利完成了混凝土浇筑任务,同时也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肯定及赞美。 今日,当旺地大坝巍然矗立在沙漠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的杰作,更是一部全体人员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奋斗篇章。从沙漠中搭建第一间试验室,到坝体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我们始终坚守“科学、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用专业守护质量,用担当诠释忠诚。 “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部门负责人田鑫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做好坝体外观监测仪器埋设、原材质量检测、测量放样和资料整理等尾工工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和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中,沙特旺地大坝碾压混凝土浇筑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留下的,不仅是精准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更是一种“不畏艰苦、追求卓越”的精神丰碑。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沙漠中,不仅能筑起巍峨的大坝,更能铸就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