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到矿山:李旭用“军魂”筑牢质量防线

日期:2025-09-02 来源:绿色建材公司 作者:刘忠强 摄影:朱熔、刘雯雯、李旭 字号:[ ]

时已初秋,肆虐多日的“秋老虎”仍不肯收敛,出伏后连日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滚烫。

在鄂东大山深处的长崃新材料工程矿山上,每天,大家总能看到一个眼神坚毅、步履稳健的身影在矿山各处穿梭。他时而俯身检测骨料粒径,时而态度友善地与施工人员沟通,时而抬手抹抹脸颊上的汗水,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他就是长崃新材料工程项目部质检技术办人员李旭,——一位有着12年海军服役经历的退役军人,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用“军魂”守护工程质量的90后党员。

从“宣传兵”到“质检员”:不变的是对“底线”的坚守

“质检岗位一定要坚守原则,打牢基础。”这句挂在李旭嘴边的话,藏着他从军营到职场的蜕变密码。2021年4月,从海军东南某部转业时,面对市里区级机关、街道办等“轻松岗位”的诱惑,在城市与深山之间,他没有犹豫,一头扎进了央企工地。“我是半路出家的新人,得从最基础学起,基础知识牢固了,才能在岗位上发光。” 这份“从零开始”的清醒,源自12年军旅生涯的淬炼。

从军营到企业,李旭的岗位变了,但他对“标准”的敬畏与对“责任”的坚守始终如一。军旅生涯赋予他的严谨、担当与韧性,正让他在质检岗位上持续发光,成为保障质量安全的“隐形盾牌”。

在部队期间,他曾多次参与索马里护航、“一带一路”远洋访问和“蓝鲸”演习等重大任务。在承担营里新闻宣传工作期间,教导员的谆谆教诲深植于心:“思想阵地的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真实是绝对底线”。有一次,他为增强文章感染力,在典型人物通讯中添加了“带病坚持训练”的细节,本以为妙笔生花,却被教导员严肃指出:“宣传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你笔下的‘完美’,反而让大家觉得不接地气。”这件事让他彻悟:宣传的“不马虎”,是对事实的忠诚;“反虚假”,是对受众的负责。

他将这种对真实底线的敬畏,自然而然地延续至质检工作中,转化为一种“毫厘必较”的坚守。部队宣传与工程质检“就像一棵树上的两根枝丫”,形态不同,却共守着“绝对底线”的根。宣传失真可能误导思想,质检失准则埋下安全隐患——二者本质都是守护信任,只是战场不同。李旭认为,两者之间的转换,其实是换了一种形式守护真实底线。产品质量差,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检测报告漏一个数据,就可能让不合格品流向市场。作为质检人员,必须要居安思危,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企业生命线。

“无论是对真实的‘死磕’,还是对精准的‘执着’,核心都是一种‘守门人’的自觉。”李旭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比作“守门人”,“身后是信任你的人们,必须把住每一关,不让任何瑕疵越界。”

时光回到两年前。2023年,在长崃码头陆域堆场施工中,李旭发现钢筋绑扎存在主体缺失,立即要求停工。施工方以“工期紧张,肉眼看不出来”为由希望通融,但他毫不退让,对照图纸耐心解释:“省一时之工,将来可能付出惨痛代价。”最终施工方按要求返工。验收通过时,他更加确信:“守住的不仅是钢筋的数量与质量,更是工程的生命线。”

军旅烙印:让“较真”成为工作的底色

在同事眼中,李旭的“较真”带着鲜明的“军人范儿”。他的办公桌上,最新版的技术规范手册被翻得卷了边,空白处写满批注;每月雷打不动的“复盘会”上,他会和部门同事一起逐条梳理过往不足和行业新规,“就像部队里整理作战预案,必须对每个细节了如指掌。”

这种特质,在今年6月的安全微电影拍摄中意外“绽放”。作为群演的他,看到演员对白有些生硬,主动向摄制组提出:“人物的情绪得有铺垫,就像我们写宣传稿,要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他建议,演员应结合施工人员的日常状态调整语气,甚至示范“发现隐患时的焦急眼神该怎么传递”。这些源自军旅宣传经验的建议被全部采纳,成片播出后,不少员工说:“这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安全情景剧剧本的打磨。原剧本中一个角色的行为逻辑略显突兀,李旭建议:“加一段他班前检查时的细节,比如反复摸了摸安全帽带,后面他冒险作业的挣扎才更真实。” 导演感慨:“李工不仅懂质量,更懂怎么让安全意识走进人心。” 李旭却说:“部队宣传讲究‘思想阵地寸土不让’,现在做安全警示,同样要让每个细节都有说服力。”

“铁闸”也有温度:在原则与共情间架起桥梁

“李哥最厉害的是,把‘不合格’说得让人服气。”这是分包队伍员工小海对李旭的评价。一次,小海因报表数据不全被李旭退回,本以为会挨批,没想到李旭却温和地说:“这次报表的逻辑很清晰,要是能补充这组对比数据,就更符合质检规范了,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查参考案例。”他认为,把批评转化为协作,对方会更愿意接受。这种“原则不松、温度不减”的沟通智慧,是李旭在部队与战友、群众打交道时练就的。

李旭把质检原则比作“部队的纪律条令”,“纪律是冷的,但执行纪律的人可以是暖的。” 面对施工方的抵触,他从不说“你必须改”,而是讲“这么改能避免返工,咱们都能省时间”;发现新人对标准困惑,他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反问“合同里的验收条款是怎么写的?”,引导对方从规则源头找依据,也间接提高了对方的业务水平。

作为党员,李旭把“传帮带”当成责任。他整理的《质检避坑手册》里,详细记录着“钢筋抽检重点查3个焊接点”“供应商质保文件分批次核对更高效”等实操经验,新人“按图索骥”就能上手。他常对年轻人说:“部队里老班长带新兵,从来不会留一手,优秀的传统我们必须传承,现在咱们也一样,技术经验越分享越有价值。”

菜园里的哲学:把日子过成“免检品”

 脱下工装,李旭的“较真”会切换成另一种模式。宿舍西侧的山脚旁,夫妻俩开垦了一片五六平米的菜地,冬种青菜夏种瓜,四季皆有纯天然蔬菜采摘。下班后,李旭最爱和妻女一起在小菜园里忙碌,锄草、松土、浇水……动作娴熟得像在摆弄测量仪器。

“种菜和质检一个理,基础打不牢,后面肯定出问题。”李旭蹲在菜地里,拔着草笑着说,“播下种子,看着菜苗破土而出,从嫩芽长成果实,就像看着工程从图纸变成实体,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虚假。” 妻子最懂他这份“较真”里的温柔。“他对工程质量‘铁面无私’,在家里陪女儿看动画片时也很专注,有时下班回来还会给我带一束野花。” 这份家庭的温暖,是李旭应对高压工作的“充电站”。

“就像部队执行任务后,营地的灯光总能让人满血复活,家里的笑声就是我的‘充电桩’。” 从远洋护航的战舰到设备轰鸣的矿山,从宣传兵的笔到质检员的尺,李旭用12年军旅生涯沉淀的“标尺”,在平凡岗位上刻下了“责任”与“坚守”的深深烙印。

“不管穿军装还是工装,党员的身份不变,‘把事当事做’的本分就不能变。” 这番质朴的话语,或许就是对李旭最好的注解,——如钢铁般坚硬,如标尺般精准,更如暖阳般,照亮身边每一个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