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寻秋:于无秋之地见山河

日期:2025-11-12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柴炳光 字号:[ ]

按理说,科威特本是没有秋天的。此地的秋,不在黄叶与霜露间,而在身体最先感知的信号里,是落日一日早过一日的赴约,是风中忽然渗入的、不容置疑的凉意。它来得沉默,若非这光与风的提醒,我几乎要错过,我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个秋,已悄然行至尾声。

视觉上,此地的秋与故国仿佛没多区别:一样是“遍地金黄”,一样是“秋风萧瑟”。只是这里的金黄,不是沉甸甸的麦浪,而是无垠的沙海;这里的秋风,卷不起翩跹的落叶,只会扬起永恒的微尘。往年的此时,我常与三两知己,寻一处林园,沿一脉清流,作一次属于秋天的漫谈。而今,这样的闲情似已被沙丘阻隔。

神游间,无意抬首,却撞见了此生难忘的天象:整个天幕以沉郁的深蓝为底,紫、白、红、黑,如泼彩般层次分明地晕染开来。尤其是天际那一道浓重得化不开的墨色,在夕阳的余晖里,竟仿佛有了生命,正向着地上的我遥遥致意。我心头一震,似乎心有所悟,那模糊的意象萦绕不去,一时又难以捕捉。只得怀揣这未解的诗谜,回到宿舍,在窗外风的低语中,沉入一片混沌的思绪。

次日,我随前辈前往现场。车窗外,烈日依旧灼人,风却已带上刀刃般的清寒。就在这片光与风交织的奇异疆域里,我望见了一位前辈的身影。

他立于施工场地中央,头顶是忘却已然入秋的烈日,周身是寒风卷起的沙幔。他站在那里,身影如钉,指挥若定。那一刹那,昨夜盘桓于心的谜题,骤然明朗,天边那抹倔强的黑色,不正是千千万万“一带一路”建设者的写照吗?他们在这条伟大的征途上,已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无秋之秋”。他们在无人涉足的荒芜中执着拓荒,又转身向着身后的我们,向着光明的来处,挥手引路。

《荀子》有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片土地,本无春秋时序,亦无江河奔流。但是,若没有秋天,我们便用双手在心中耕耘一片沃土;若没有江河,我们便用汗水汇聚成精神的洪流。每一次的挥汗如雨,承载的都是播种未来的信念。

如今,我也成为了这前行队伍中的一员。回首望去,来路上自己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已被风沙温柔地抹去;极目远眺,庞大的机械臂膀正有力地划破长空,如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谱写着崭新的篇章。我的信念,在这场宏大的叙事中,被淬炼得愈发坚稳。

于此地,我方初窥“经营”二字的真正含义。它绝非一种流程的循环往复,而是一片需要亲身探索的“现实丛林”。数字也不再是一串冰冷的符号,在它下面奔涌的是资源的血液与项目的脉搏;合同也不仅是僵硬的文本,更是承诺、信任与责任的缔约。我渐渐懂得,经营如同一盘需倾注心力的棋局:对上结算、对下分包、成本精算、全局运筹,几大板块相互咬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与分包商协同,也远不止于一纸契约的冰冷关系。我们既需在谈判中权衡得失,也需在生活里以心换心,结为同道;既要化解每一次不期而至的冲突,更需在原则与情义、利益与公义之间,寻得那微妙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平衡。

科威特,本来是没有秋天的。但正如古贤所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建设者汇聚于此,当“一带一路”的愿景于此地从蓝图走向现实,我们便用青春与热忱,为它赋予了“秋”的深邃内涵,那是成熟,是沉淀,是收获前的宁静与丰饶。

这秋,不挂在枝头,只生长于心田。它是我们于无秋之地,用脚步与信念,共同开垦出的、最壮阔的精神家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