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说】从校园到职场:我在八局的成长笔记 | |||||
| |||||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 当你们拖着行李箱站在公司门口,抬头看见玻璃幕墙上"欢迎新伙伴"的标语时,是不是和一年前的我一样,手心微微出汗?别紧张,此刻的忐忑,恰恰是成长的序章。作为一个刚从“新手村”毕业不久的师姐,我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想借着这封信,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与成长,慢慢讲给你们听。 从"韩式精致"到"工地美学"的适应 拖着两个超大行李箱走出黄花机场时,潮湿的热浪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叫"火炉城市",这与我生活了8年的韩国温带气候以及家乡黑龙江的干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脸颊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精心打理的韩式空气刘海在潮湿中迅速塌陷——这是我与湖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从"韩式精致"到"工地美学"适应的开始。 在韩国工作时,我习惯了每天早晨花半小时完成精致的全妆,头发要用电卷棒做出自然的波浪,服装搭配必须符合"韩系通勤风"的审美标准。到项目报到的第一天,我就遭遇了"文化冲击":有些同事的湖南普通话听的我一愣一愣的;食堂的剁椒鱼头辣得我连喝三瓶矿泉水;甚至同事在吃的槟榔都让我这个东北人目瞪口呆。 但适应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渐渐发现,工地安全帽上的泥点记录着建设者的辛勤,塑普里藏着的关切比普通话更显亲切。最奇妙的是味蕾的蜕变。从最初被辣得眼泪直流,到现在能在剁椒的鲜香中品出湖南人的热情豪爽;从对槟榔敬而远之,到理解它对于工地人而言是提神醒脑的"精神口香糖"。这种多方位的适应,恰如心理防线的逐步松动。 当我不再执着于每天全妆上班,而是学会用防晒霜和遮阳帽应对湖南的烈日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现在的我,安全帽下扎着简单的马尾,工装裤口袋里装着防晒霜。从精致的咖啡店到尘土飞扬的工地,从追求外貌完美到欣赏真实的力量,这种适应不是妥协,而是一场华丽的蜕变。就像工地围墙边那些树苗,经历暴晒暴雨后,终将在陌生的土壤里,长出独一无二的年轮。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的蜕变 在韩国读研时,我习惯了独自泡在图书馆查文献、写报告,课题结题时的署名栏里只有自己的名字。那时总觉得,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极致,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负责,直到第一次参与项目党群活动策划。 那是要组织主题党日外出参观活动,我熬了三个晚上做方案,从流程表到发言稿写得密密麻麻,自以为考虑周全。可开会讨论时,经验丰富的工会主席指着方案说:“泽宇这方案很好,但时间点卡的太准了,要给大家预留一些时间。”那天的会开了一个小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车辆安排到回程时间,从人员名单核实到突发状况预案,把我的方案补得满满当当。 我突然明白:工作从来没有“孤胆英雄”。就像一台发电机组,定子转子缺了谁都转不起来;一场成功的活动,策划、组织、后勤少了哪环都不完整。 从前总想着“我要把所有事都考虑到”,现在更愿意说“咱们一起看看还缺啥”。那些曾被我视作“不必要”的沟通,如今成了最踏实的协作。当我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方案”,而是学会说“我们的计划”时,才真正懂得:团队协作不是简单的分工相加,而是像拧螺丝一样,每个人都紧紧咬合,才能让整个机器平稳运转。这场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的蜕变,让我明白最耀眼的光芒,从来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温暖。 从“学术论文”到“工作总结”的成长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了近一万字,答辩时外国教授夸我理论框架扎实。可入职后第一次写党建工作总结,我对着屏幕敲了删、删了敲,最后师父笑着说:“泽宇,咱机电人看材料,就像看图纸得有尺寸、有焊点、有承重,光说‘结构优美’可不行。”他给我看了份他的工作总结:“全年组织集中学习、研讨等共8次,集体谈话2次;解决职工反映的‘夜班食堂’等实际问题4项。”数字精确到个位数,成果落在具体问题上,这和我论文里的抽象表述,简直是两种文字体系。 慢慢我才懂得,党群工作的文字不是飘在天上的理论,而是扎在地上的脚印。写先进事迹,要写出师傅蹲在机组旁啃冷馒头的细节;做活动方案,得算清楚场地能摆多少张桌子、买多少瓶矿泉水;就连写祝福语,给一线工人的要实在:“愿你们焊花如星,平安返程”,给技术人员的要贴心:“愿你们图纸清晰,少熬通宵。” 现在写材料,早已没有了当初对着屏幕咬笔杆的窘迫。才明白原来成长从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在一次次修改里慢慢清晰:文字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当我不再把“写好材料”当成任务,而是当成“记录同事们的努力”,那些曾让我头疼的表达,突然就有了方向。就像学焊接时从握不稳焊枪到能精准落点,写材料的成长,也是从“刻意模仿”到“自然流露”,知道每个词该落在什么地方,才能让看到的人心里,泛起真实的涟漪。 师弟师妹们,你们即将踏上的这条路,可能和你我曾经熟悉的校园很不一样。这里没有咖啡馆里的小组讨论,却有厂房里的师徒相授;没有期末考的标准答案,却有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坚守的安全底线;没有孤芳自赏的精英主义,却有“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朴素坚持。 或许你们也会经历迷茫:第一次写材料被退回时的沮丧,第一次去工地被机器声震得耳鸣时的无措,第一次想家时的孤独。但请相信,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还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八局人,也期待和你们一起,在未来的日子里:听遍各个工地的方言、看懂图纸上的每一个符号、记录下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毕竟,能和一群认真做事的人一起,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最后,想用一句东北话给你们接风:“新来的老弟老妹儿,别外道,到这儿就跟到家一样,有啥难处尽管吱声,咱大伙儿一起帮你!往后的日子,咱一起走、好好干!”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