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与蜕变:我在科威特的职场初悟

日期:2025-11-12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何嵘鑫 字号:[ ]

指尖还沾着临行前母亲塞的薄荷糖碎末,飞机起落架与跑道接触的震动就顺着掌心传来——那点清凉瞬间被机舱外涌进来的热浪冲散,像我攥在手里的登机牌,边角很快被汗濡湿了一小块。舷窗玻璃上,凝结的水珠刚划过一道水痕就被晒干,只留下模糊的印子,透过它看出去,沙漠像一块被太阳烤得发脆的金箔,从跑道尽头一直铺到天边,连风掠过沙丘的痕迹都带着灼热的温度。这是我第一次离“90% 国土都是沙漠”的描述这么近,之前在课本里见过的沙漠图片、纪录片里的沙暴场景,此刻全变成了真实的触感:干燥的空气钻进鼻腔,带着细沙的颗粒感,连呼吸都像是在与这片土地初次对话,而故乡的湿润与绿意,早已被万米高空的云层隔在了万里之外。

科威特的正午,阳光把沙漠烤得发烫,空气里满是细沙扬起的干燥气息。我站在施工现场,看着远处施工机械在沙海中划出一道道痕迹,手机备忘录里刚记下的两个问题还带着屏幕的温度 —— 这是我来到这片沙漠工地后,养成的第一个习惯:永远不停止思考,撞见问题就立刻记录,再抓紧时间向前辈请教。从前在学校读书时,知识大多是课本上整理好的体系,遇到疑问可以等着老师在课堂上系统讲解;可工作后才发现,工地上的问题从不会按 “教学大纲” 出现,不仅是设备突发的异常声响、班组协调的临时矛盾,就连施工流程、班组配置,甚至与当地协作部门的沟通方式,都像是一片未被探索的领域,必须主动捕捉、及时解决,容不得半点拖延。就像第一次跟着前辈去检查雨水箱涵工序时,看着工人熟练地操作设备,听着他们用夹杂着阿拉伯语的英语交流施工细节,我心里满是“不同班组的人员调配依据是什么”“设备维护的周期如何与工序进度匹配”这样的疑问,这些问题在脑海里打转,却又怕自己问得太“小儿科”,迟迟没敢开口。要知道,读书时面对难题,哪怕暂时不懂,也能通过课后查资料、做习题慢慢消化;但在工地上,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一个疑问卡住,可能影响后续一连串工作,这种“问题即责任”的紧迫感,是校园里从未有过的体会。

转机发生在一个下午。我跟着烜哥去巡查现场,沙漠的午后光影变得飞快,太阳刚往沙丘西侧斜移,地表蒸腾的热浪就裹着滚烫沙粒扑到脸上。烜哥指着远处正在浇筑混凝土的班组,忽然开口:“我初次开始工作的时候,比你还迷茫,天天追着老前辈问‘为什么’。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工序门道,全是一点点问出来的。”他的话像一颗石子,敲碎了我心里的顾虑。回到宿舍后,我想起易总之前说过的话:“能提出疑问,说明你在动脑子、在进步。碰到不懂的就记在手机上,找到答案后再回头看,这些都是你成长的底子。”于是我翻出备忘录,把白天没敢问的问题整理好,第二天一早就找烜哥请教。他不仅耐心讲解,还带着我去各个班组实地查看,结合现场一一解答我的疑问。从前在课堂上,老师会把知识点拆解成清晰的步骤;而在工地,前辈的指导更像是“实战教学”,要在轰鸣的机械声里、滚烫的钢筋旁,边看边学、边做边悟,这种“在实践中解惑”的方式,比书本上的理论更鲜活,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休息时,我总爱和外籍同事闲聊。一来是想借着日常对话锻炼口语,摆脱读书时“哑巴英语”的困境;二来也想做些简单的文化输出,教他们用中文说“你好”“谢谢”,看着他们笨拙地模仿发音,总能惹得大家笑作一团。虽然有时会因为口音差异,没能完全听懂对方的话,但彼此眼神里的友善、交流时的真诚,总能轻松打破语言的隔阂。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也让我明白,读书时学语言,总执着于语法是否标准、发音是否地道;可真正走进工作,才发现语言的核心是传递心意,哪怕只是一句带着口音的问候,也能成为连接彼此的温暖桥梁。

沙漠的风依旧在吹,但我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胆怯犹豫的新人。在科威特的这片工地上,我学会了用思考记录成长,用提问打破迷茫,用对多领域知识的探索为自己搭建向上的阶梯。读书时总盼着“学有所成”,而工作后才明白,“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成长——要把课本上的工程理论,变成沙海里扎实的地基;把课堂上学的沟通技巧,变成与外籍同事顺畅的交流。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热忱,在沙漠中扎根,在工作中成长,用专业与耐心,为这片异域土地上的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