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伊拉克巴格达Budoor住宅综合体项目多措并举实现降本增效 | |||||
| |||||
在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成本控制与降本增效已成为工程企业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对于工程局在伊拉克承建的巴格达 Budoor 住宅综合体第三标段项目而言,自2025年7月开工以来,项目管理团队便将 “降本增效” 深度融入管理全流程,以创新务实的举措破解海外施工难题,以精益管理的实践诠释国际工程竞争力,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注入强劲动力。 废弃土方科学调度,实现“变废为宝” 随着施工推进,项目原有营地空间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经与业主沟通协调,项目部获得园区内一块约 12000 平方米的地块,用于新建营地与仓库。然而,该地块曾是临时建筑垃圾堆放区,地势低洼,需大量土方回填。若选择外购土方,不仅要承担高昂采购成本,还需应对复杂的运输、处置流程,时间与经济成本双重压力显著。 与此同时,项目主体工程正处于筏板基础施工阶段,沟槽开挖产生了大量待外运弃土。若按常规流程外运,需支付高额运输与处理费用。面对 “一方需土回填、一方待土外运” 的矛盾,项目团队跳出传统思维,创新性提出 “内部土方平衡” 方案 ——将本项目及联营体兄弟单位产生的可用弃土统筹调度,直接用于新营地回填作业。 这一举措实现了 “一举四得”:既省去外购土方的高额开支,又规避了弃土外运的处理成本,实现成本 “双向节约”;内部调运无需依赖外部供应商,大幅缩短运输周期,加速营地建设进度;同时协助兄弟单位解决弃土处置难题,强化联营体协同合作,彰显全局统筹能力。看似简单的土方调度,成为项目 “变废为宝” 的首个降本亮点。 物资循环再利用,盘活资产降损耗 伊拉克当地资源获取渠道有限、物流成本高企,且社会文化环境特殊,任何不必要的支出都可能直接侵蚀项目利润。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辅材、工器具及临时设施的成本管控同样关键,为此确立 “能用尽用、能修尽修、能调尽调” 的物资管理原则,以循环利用破解成本难题。 此前,工程局承建的伊拉克示范学校项目竣工后,遗留了一批状态良好的物资——包括钢管、门架、水桶等辅材,以及板房等临时设施。若 Budoor 住宅项目重新采购这些物资,将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项目团队主动与示范学校项目管理团队对接,对遗留物资进行全面检查与维护后,将其批量调拨至 Budoor 项目现场。仅营地建设一项,便大量复用示范学校的板房,直接节省巨额临建费用。 物资跨项目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 Budoor 项目的采购成本,减少新材料生产消耗,契合绿色施工理念;更帮助示范学校项目解决了剩余物资存放、处置难题,实现企业内部资产流转与价值最大化,为海外项目物资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精细化设备利用,日常运营见实效 降本增效并非只存在于大宗材料、大型工程中,日常运营的细节优化同样能释放巨大成本潜力。Budoor 项目施工与生活用水依赖水车运输,当地园区内一车水价格高达4-5万伊拉克第纳尔,长期累积下来,将成为一笔沉重的持续性开支。 项目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业主方已在园区内设置免费用水接驳点,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低成本将水运至施工与生活区域。团队并未选择长期租赁或外包水车服务,而是再次从示范学校项目调拨一台闲置洒水车,由项目员工自行前往接驳点取水,再供应至生活区与施工点。 这一 “小举措” 带来了 “大效益”:用水成本从 “按车计价” 的高额支出,转变为仅需承担少量燃油费与司机人工费,成本大幅降低;项目不再受外部水车供应时间、价格波动制约,用水调度更灵活自主;闲置洒水车重新投入使用,避免了设备资源浪费,实现 “一物多用”。日常运营的精细化管理,让项目在保障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成功遏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印证了 “降本增效藏于细节” 的管理智慧。 从土方调度的内部循环,到物资利用的跨项目协同,再到设备运营的细节优化,Budoor 住宅综合体项目以多元化举措践行 “降本增效” 理念,不仅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成为工程局提升国际工程竞争力的生动实践。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探索创新,深化精益管理,在伊拉克建筑市场树立中国工程企业的高效履约标杆。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