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文山州基地项目“三道屏障”筑牢质量防线

日期:2025-09-26 来源:新能源公司 作者:彭帅 张璇 摄影:徐静谊 字号:[ ]

“桩基定位必须控制在设计允许偏差范围内,喀斯特地貌对施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在文山州新能源基地的施工现场,测量负责人一边核对数据,一边向技术团队强调。面对复杂地质与紧张工期的双重考验,基地项目部始终将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贯穿始终,依托“样板引路、技术赋能、管理下沉”三道保护屏障,有力筑牢项目建设质量防线。

样板引路,让质量要求看得见

基地项目部坚持以“样板引路”为抓手,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从基础施工、到支架及光伏组件安装、再到集电线路铺设,每一项关键工序实施前均推行“样板示范”。通过设立工艺展示牌和宣传看板,明确标注工艺要点、质量标准和管控要求,实现一线技术交底直观化、标准化。同时,积极引入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立体呈现施工流程与结构细节,并采用“实物+模型+讲解”的培训模式,帮助施工人员迅速掌握核心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

在过程管控中,现场严格执行“三检制”,全面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所有进场原材料均实行验收与送检制度,隐蔽工程贯彻“先验收,后隐蔽”原则。截至目前,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超95%,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事故,基地项目部扎实过硬的工程质量获得了业主及当地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

技术赋能,让质量过程把控严

项目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域,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施工挑战,项目部大力开展QC小组活动,成功攻克光伏支架桩基定位、箱变基础施工、集电线路铺设和大跨度柔性支架基础等一系列质量控制难点。尤其在山地柔性支架施工中,创新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及BIM三维建模技术,优化场区总平布置与方阵划分,增强桩基与地质适配性;通过“十字线”法精准复核桩位,保障桩基轴线一致;采用“双阶段找平”和“双层定位板”工艺,显著提高预埋件安装精度与立柱施工效率。

针对山地环境下组件安装操作平台缺失的痛点,项目自主研发模块化安装平台。该平台具备强地形适应性,可根据支架倾角、离地高度及人员操作需求进行定制,相比传统脚手架材料更省、搭拆更快,在大幅提升安装效率的同时降低高空作业风险。

管理下沉,让质量体系扎得牢

作为工程局首个大型光伏基地项目,自建设之初,基地项目部便将质量体系建设置于核心位置,构建了“基地项目部统筹、所属项目分项落实”的管理机制,所有技术管理人员下沉一线,紧紧围绕光伏项目工期紧、体量大的特点,实施“每周质量联合检查、每周例会闭环分析”的结合机制,确保质量问题日清日结。

质量管理,始于微末,基地项目部通过常态化开展工艺控制、验收标准、山地施工安全、新型设备操作等关键环节培训,全面提升管理团队与施工班组的质量水平。自开工以来,累计开展技术质量交底与培训2167人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质量管控,真正让质量意识扎根心底、落于行动。

“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赢一份利润、拓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基地项目部严格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实施质量标准化管理,抓过程、查隐患、强考核、创精品,全力推进项目优质履约,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山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