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换乘枢纽新突破——南京地铁11号线柳洲东路站换乘通道主体结构完工

日期:2025-10-28 来源:轨道交通公司 作者:刘德亮 字号:[ ]

10月27日,南京地铁11号线柳洲东路站换乘通道主体结构正式完工。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枢纽节点,该工程的顺利完工不仅标志着3号线与11号线双线换乘枢纽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更为后续跨线换乘功能的全面落地筑牢了工程基础,对完善区域交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攻坚破局,彰显硬核建造实力

柳洲东路站地处江北新区核心商圈,周边高密度建筑群环绕,地下管线交织复杂,加之紧邻运营中的地铁3号线车站,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性要求均处于行业高位。自2024年7月24日主体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团队聚焦三大核心技术难题精准发力,实现高效突破。

超深基坑施工攻坚。换乘通道侧墙基坑深度达22.5米,处于长江漫滩地质层,高水位、强渗透性的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严峻挑战。对此,项目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分级降水+满堂加固+盖挖逆作”组合工艺,通过地连墙、MJS、旋喷桩、三轴搅拌桩封底构建封闭基坑体系,成功将周边地下水位稳定控制在4.2米常水位区间,从根本上化解了基坑开挖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安全风险。

既有线运营安全保障。项目部建立“三维动态监测体系”,对3号线车站结构位移、轨道沉降及隧道收敛实施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最终施工区间道床沉降仅为-5.5毫米,远优于-10毫米的设计控制标准,确保了日均20万人次的地铁运营安全不受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管控。面对单仓最大1700立方米的浇筑量,项目部联合专业拌合站开展专项试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并启用智能通水养护系统实现温差精准调控,将混凝土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25℃以内,有效规避了温度裂缝风险,保障了结构施工质量。

精细管控赋能,打造标杆示范工程

围绕“零事故、零投诉、零超标”的建设目标,项目部构建起涵盖进度、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的“五位一体”全周期管控体系,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工程品质提升:

进度管控提效。项目部运用BIM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推演,结合结构特点科学划分施工仓段、合理分层作业,高效解决多工序交叉施工冲突问题。通过建立周进度考核与动态调整机制,最终较计划工期提前4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质量管控创优。项目部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度,精心打造钢筋绑扎、钢支撑安装、防水施工三大工艺样板区,创新应用“矮支架模板支撑体系+侧墙大钢模支撑体系”,实现结构混凝土强度达标率100%、结构尺寸偏差控制在±5毫米内、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100%的“全优质量指标”。

安全管控筑基。为实现网格全覆盖,织密安全管理“责任网”,项目部根据施工区域和人员配置构建了“安全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安全生产网格管理体系。秉承“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原则,以“科技兴安” 为根本方针,聚焦安全管理人员执法规范化、起重吊装可视化、大型设备防碰撞智能化、消防管理在线化四大关键领域,精准探索智慧化解决方案。通过深度运用科学技术,持续向本质安全目标迈进,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党建引领攻坚,赋能工程筑根基

建设过程中,项目党支部实际,以党建为核心抓手,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以红色力量护航项目攻坚。

党建+安全生产。项目部紧扣工程安全核心需求,以安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员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 版)》专题培训与考核。既全面强化全员安全防范意识,更推动党员主动下沉施工一线,在日常安全巡查、隐患排查中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筑牢施工安全防线。

党建+技术突破。针对超深基坑、既有线保护等施工难点,项目党支部第一时间组建“党员攻坚突击队”,全程参与施工方案研讨、技术难点攻关,在关键工序把关、核心工艺落地中主动担当,保障技术方案高效转化为工程实效。

党建+协同推进。施工过程中,项目党支部通过定期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深化与地方部门、周边社区的联动协作,高效协调解决施工期间的管线迁改、交通疏导等外部问题,在减少工程对周边影响的同时,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同步擦亮企业品牌形象。

权威认可加持,树立行业施工典范

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在专项检查中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创新应用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施工管控精细度高,监测数据稳定可靠,为城市既有线保护区内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凭借卓越的施工管理水平与安全文明施工成效,南京地铁11号线项目被南京市建委授予“2025年度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成为江北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标杆工程。

下一步,柳洲东路站换乘通道将进入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将与地铁11号线同步投入使用。届时,该换乘枢纽将实现3号线与11号线的高效衔接,大幅提升江北新区公共交通出行效率,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