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再入海——深圳地铁15号线鏖战前海湾纪实 | |||||
| |||||
继右线“蛟龙1号”盾构机5月10日成功始发后,深圳地铁15号线铲听区间再传捷报。8月20日,铲听区间左线“蛟龙2号”完成整机组装、调试,正式始发,再一次开启穿越前海湾的壮举,深圳五期地铁唯一跨海隧道进入双线并进新阶段。 湾区咽喉的攻坚之战 作为全线唯一跨海区间,铲听区间双线各需穿越1010米的前海湾海域,平均水深3.99米,隧道顶距海底14.88~26.34米。这片连接南山与宝安的蔚蓝水域,不仅是深圳西部发展的黄金走廊,更因复杂的潮汐变化,基岩凸起、软硬不均等复合地层结构成为施工“难题区”。 “盾构施工的核心技术体系严格遵循‘掘得动、稳得住、排得出’九字方针。”项目副经理杨金庞强调。团队创新采用“潮汐数据-实时水土压-动态调压”联动机制,实时监测潮汐水位变化,通过盾构机“智能心脏”——萨姆森PID自动调压保压系统,5秒内就能完成压力补偿,将压力波动控制在0.02MPa内。实时调整泥水舱压力,始终保持掌子面液位、水土压力平衡,避免了潮汐波动引发的开挖面失稳风险。 智慧盾构破浪前行 四重铠甲护“盾”身。“密封系统就是盾构机的生命线!”项目副总工杨涛指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面对海域富水和含砂地层,项目团队打造“4道钢丝刷+1道止浆板+2道橡胶密封+1道紧急气囊”的四重防护体系,盾构机轴承、铰接承压能力达6bar,盾尾密封承压能力达10bar,在掘进过程中足量注入优质盾尾油脂,确保不发生地下水土流失造成风险。 心脏脉动实时显示。配置主轴承在线监测系统,检测轴承主推力端是否存在损伤;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掘进机主轴承振动信号等数据,如达到设置报警阈值,系统将发出报警信息,组织专业工程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主驱动轴承劣化部位和故障的性质作出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主轴承在施工中发生故障;同时对主轴承的损伤失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主轴承的运行状态,确保主轴承的安全运行,为早期故障预警。 岩层的透视密码。项目团队创新融合三种地质探测技术,海上补勘、HSP及缪子探测技术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提前预警基岩凸起、风化槽及全断面硬岩等不良地质,探测出成型隧道上方不密实区域及时补浆,有效预防次生灾害。引入工业GS500三维激光计量系统,对渣土量进行精准核算,让每立方米渣土都逃不过“火眼金睛”,确保掘进过程不超排。 刀盘上的技术革命。项目采用六主梁复合式重型刀盘,其中心刀采用TBM侧装楔块拉紧式18寸双联滚刀,可有效防止轴向及径向窜动,且实现快速拆装,大幅提升施工效率。该刀盘配备“带状 + 点状”磨损检测装置,能实时掌握刀盘磨损状态,通过滚刀与撕裂刀互换,可适应软土、上软下硬基岩凸起及全断面硬岩等复合地层,34% 的中心开口率搭配大流量、高水压冲刷管路,能有效预防结泥饼,为工程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泥浆里的黑科技。在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跳动的泥浆参数正被互联网终端实时调控。“就像给盾构机调配‘鸡尾酒’,不同地层用不同配方。”盾构队长蒋印介绍。掘进过程中,项目部推行 “地层 - 泥浆参数 - 实时调控” 动态匹配策略,即砂层采用黏度大于25s 的高黏度泥浆形成低渗透性泥膜;淤泥层切换为 18-22s 的低黏度泥浆,防止刀盘结泥饼,过程中结合排渣渣样、密度及稠度实时调整配比,避免管路堵塞或泥膜失效。 出渣顺畅的新模式。间控式泥水盾构在泥浆门侧面增加一路DN250渣浆直排管,并可独立控制。直排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黏性土、全风化、土状强风化花岗岩、砂质黏性土等地层结泥饼、滞排的施工难题;在穿越重要建(构)筑物、沉降控制要求高、全断面硬岩及上软下硬地层掘进时,可一键切换至间控间排模式,有效确保施工安全。 湾区新动脉加速成型 跨海区间盾构始发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深圳地铁15号线作为串联前海、宝安、南山、西丽四大城市中心的交通动脉,建成后将实现30分钟都市圈通勤。目前,项目部已组建30人党员先锋队,24小时监控盾构参数,确保这条“海底长城”如期贯通。 截至目前,区间左右线盾构正在全速掘进中,该区间盾构施工创新成果已形成3项,其海域盾构技术将为后续深珠通道等跨海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在这个炎热的八月,水电八局建设者们正用汗水和智慧,在伶仃洋畔续写着新的基建传奇。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