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工程局2025年“青马工程”暨团干部教育培训班学员心得摘录 | ||||
| ||||
5月12日至16日,工程局举办2025年“青马工程”暨团干部教育培训班。来自各单位、各项目的50名青年团干部,心怀炽热,在专题讲堂中聆听思想强音,在实践体验中淬炼红色信仰,在主题辩论和研讨中洞见青春智慧。回望短短几天的培训,一篇篇心得揭示着这段时光的价值,有成长,有感动,更有面对当下的思考和走向未来的勇气。 工程装备公司团委 刘子卓: 五天的培训以“理论+实践”“课堂+现场”“互动+研讨”的多元模式展开,让我在赣江大地浓厚学风中,既夯实了信仰根基,又拓宽了思维视野,更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龚老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解读,直指团干部的核心使命——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引领青年的实际行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和“AI赋能办公效能提升”两门课形成鲜明对照。一个用数据拆解全球产业链变局,另一个则演示了AI工具在团务管理中的实操应用。这让我反思:要以“青年化”语言和案例进行学习宣讲,让“大道理”接地气、入人心。同时,团的工作不能仅靠“热情驱动”,更要学会用“数据思维”分析青年需求,用“技术杠杆”提升服务效率。 国际公司莱索托波利哈利项目团支部 祝秀云: 往昔,我常自矜自己网速很快,又是千禧年后的新青年,且自认为拥有所谓国际视野,便笃定自己思想开化,创新自是信手拈来之事。然而,每一堂课之后,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反思:或许是因久居海外,与国内的火热发展脱了节,以至于对国内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又或许是自己工作作风过于循规蹈矩,策划的团青活动都有点过于常规,没有做出让青年既能有所学又能乐在其中的活动;抑或许是自己学得还远远不够,虽身处时代浪潮之中,却如同困于迷雾森林,即便试图以外部视角审视,依旧是雾里看花,诸多问题未能思考通透。在这一场场知识的洗礼中,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更须不断汲取养分,努力成长,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机电公司团委 徐雨: 培训中包含了辩论赛、红色剧本杀、“节约创效”主题研讨等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这些活动突破了传统授课模式,为学员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思考空间。通过辩论赛,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激烈的讨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见;红色剧本杀让我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历史,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节约创效”主题研讨则让我们在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如何创新形式对我们的成果进行总结推广。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团支部 艾婷婷: 在立足岗位降本增效交流研讨中,我们通过《如果我是你》情景剧形式进行研讨成果汇报。我想,如果将“换位思考”融入财务共享工作,定能有效激发协同效能。治史般的严谨思维可贯穿数据治理,如核对应付账款时追溯合同细节确保真实精准,结合情景剧里的视角转换,在流程优化中以动态图表、智能校验等工具提升效率,同时通过“身份互换”研讨让财务与业务彼此理解需求,推动单据办理耗时缩短、差错率降低。这种结合让降本增效既保有“治史”的考据精神,又兼具“共情”的柔性协同,以数据精准为根基、以换位思考为纽带,在财务共享标准化建设中实现效率与合规的双向提升,为工程局高质量发展筑牢“精度+温度”的管理基石。 科研设计院团委 谢梦辉: 年初DeepSeek爆火引发了国内的AI热潮,尽管这些AI工具我也在使用,但当回想起大学时期,发现此时对工具的使用,更严谨地讲应该是挖掘,已远不如从前。工作效率的提升,不能仅依靠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还有工具的使用。同样,历史经验证明,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是能够用好外部力量更加关键。从过去的Word、Excel,到现在的AI,用好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提升都是显著的。接下来,我打算系统学习当前人工智能现状,分析其优势和风险,进一步将AI运用到工作中去,也要将其用到学习中去。当然,过度依赖AI也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过往积累的业务水平,必须警惕。 新能源公司国能文山州新能源基地项目团支部 张璇: 通过观摩赣江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施工现场,我直观感受到现代化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这让我反思:在基层团青工作中,不仅要关注青年员工的技能提升,更要注重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征地拆迁、安全环保等问题,都可以引导青年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水电公司百色项目团支部 邵正峰: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让我为自己的技术工作装上了 “政治指南针”。以往,我在工作中更多关注图纸精度、技术难题的攻克。但在深入学习后,我意识到“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在施工一线,推广绿色施工技术、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施工效率,这不只是单纯的技术优化,更是落实国家 “双碳” 目标、践行民生理念的具体行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进行方案比选、工艺优化时,不能只算成本账,更要把 “国之大者” 融入技术决策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施工细节都成为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 投资运营事业部长九公司团支部 唐志翔: 在南昌的五天培训转瞬即逝,这段经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理论学习到实地参观,从思想碰撞到技能提升,每一天都充实而富有意义。印象最深的辩论赛《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业“第一粒扣子”——自律更重要?还是他律更重要?》中,双方辩手唇枪舌剑、各抒己见,让我对廉洁从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共青团干部,我们要以身作则,加强自律,同时也要积极营造他律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扣好廉洁从业的“第一粒扣子”。 基础设施公司湖北区域公司团总支 曹爱纯: 作为“二次元”组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从剧本演绎的分工配合到辩论赛的逻辑梳理,从情景剧的创意编排到每日总结的集思广益,我们以青年特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展现了“敢想敢拼、守正创新”的团队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带领湖北区域公司的团员青年们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赣江尾闾总包部第四团支部 刘玉龙: 培训中,我们参观了赣江下游尾闾工程现场,回到了我原本的项目所在,这是我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仔细看由我们亲自建设的项目,充分感受到了它的宏伟和壮大。作为基层团干部,我更加意识到,团的工作必须紧扣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引导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轨道交通公司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团支部 张凌玲: 培训虽短,但赣江尾闾工程的机械声、八一馆的枪炮声、辩论赛的激昂声,都成了我心里的“冲锋号”。我将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变成推动工作的“工具箱”,聚焦项目“急难险重新”任务,组织青年创新创效擂台赛,推动“金点子”落地为“金钥匙”,让青春在攻克混凝土温控难题、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等一线实践中绽放光芒。 新能源公司国能文山州新能源基地项目团支部 杨孝天: 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军号雕塑前,我触摸到“党指挥枪”的信仰力量;方志敏烈士“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的遗言,更让我联想到财务工作的廉洁底线。特别是在赣江尾闾工程现场,建设者们用“黄金水道”激活长江经济带的实践,与我们在文山州构建“资金调配双核体系”的理念异曲同工——都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国家战略。这让我更加坚定:财务工作必须跳出“账房先生”的局限。正如我们在新能源项目中创新运用供应链融资票据,将37.8%的票据支付率转化为流动性动能,财务人员应当成为战略落地的“资金工程师”。 工程装备公司平江抽水蓄能TBM项目部 景威豪: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围绕“年轻干部扣好廉洁第一粒扣子,自律更重要,还是他律更重要”展开辩论。作为反方,备赛时,我们查阅了近年的廉洁案例,发现许多“小错”都是从“自律松懈”开始的;但辩论中,对方“他律是底线,自律是上限”的观点也让我深思。这场“头脑风暴”让我意识到:团青干部不仅要做好“廉洁教育”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廉洁文化”的践行者。此次培训,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团青工作不是“幕后”,而是“纽带”——一头连着组织的要求,一头连着青年的期待;不是“配角”,而是“主角”——要在服务项目、引领青年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注脚”。 国际公司马来西亚美里燃气电站项目团支部 李天佳: 在“红色剧本+”沉浸式体验中,当我化身《黄洋界上》的红军战士,用粗布包裹冻伤的脚掌、以竹筒传递机密情报时,那种与历史同频共振的触动直抵心灵。我深刻认识到,党群工作者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我们要用青年听得懂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用沉浸式体验唤醒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正如在项目现场看到“党员突击队”旗帜飘扬在百米高的闸墩上,红色精神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钢筋水泥的奋斗印记。在“节约创效”研讨成果展示环节,我们设计了“岗位互换”情景剧,当我以施工员的身份质问设备机长关于设备柴油节约时,真切体会到“党群工作也是生产力”的深意。我们组设计的“党建+成本管控”模型,将党员责任区与材料损耗率挂钩,让党徽闪耀在降本增效一线。 投资运营事业部团总支 吴雪菲: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团干部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在投资运营领域,我们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业务拓展,都与工程局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紧密相连。这促使我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举措,引领事业部青年员工在投资运营工作中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工程局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教培中心团委 冷云卿: 互动研讨和汇报交流是思想碰撞的盛宴。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如何立足岗位节约创效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头脑风暴展现研讨成果的方式。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高效完成了研讨报告,并探索出了新颖的直播形式来进行汇报展示,生动形式演绎了“青年如何立足岗位节约创效”。结束后,我将整理本次学习内容作为教培中心团课素材,计划6月开展教培中心辩论赛与“青沙龙”活动,共享工程局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 科研设计院湖北项目团支部 白梓沁: 站在培训终点回望,那些在纪念馆触摸的历史温度、在辩论赛场迸发的思想火花、在施工一线感受的时代脉动,都已成为滋养成长的养分。专题辅导课程搭建起系统化的认知框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锚定“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为我们打开全球视野的观察窗口,《擦亮“青字号”品牌,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定位要求更是明确了当代青年的历史方位。AI赋能办公的课程最具实践穿透力,通过deepseek、ima等案例,教会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提高办公效率,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些课程如同思维升级的阶梯,让我们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既看清了时代浪潮的方向,也掌握了破浪前行的桨橹。 局总部机关团委 何宗敏: 这几天,与工程局各领域优秀团干的朝夕相处,既照见了自身差距,更收获了前行力量。当省委党校教授用鲜活案例解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时,那些原本沉睡在文本中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特别是学习关于党近年来的改革理论与思想时,我深刻认识到在国企改革关键期,更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作为局总部的团干,我更理解青年在奋斗历程中阵痛和迷茫,看见不足是开启智慧的大门。这让我更加明确:实践出真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知行合一。理论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注重在实践学习中厚积薄发,才能穿越迷雾,找到自己人生的航向。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