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特写】资江畔的筑路匠心

日期:2025-09-16 来源: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谌诗乐 摄影:张智国 字号:[ ]

安化山区的晨曦里,鹊坪大桥正缓缓舒展于资江之上;县城的暮色中,钟鼓大道的路基正一步步延伸向城市新境。这两项关乎安化县“内畅外联”的交通重点工程背后,站着一位手握“市政一建”“一级结构工程师”双证的工程师——安化中医药产业园项目总工程师苏迎瑞。

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至今,他始终以“把图纸变现实、让技术解难题”为初心,在桥梁与市政工程的战场上身先士卒,用专业与坚守,为安化的交通振兴注入“硬核”力量。

创新破局:以技术为刃啃下“硬骨头”

“工程没有绕得过去的难题,只有不够扎实的方案。”这是苏迎瑞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初,鹊坪大桥项目刚启动桩基施工,便遭遇了“下马威”——21米深的水下桩基需穿越砂卵石层,首批钻进便因地层松散发生严重塌孔,钻头被埋在孔内动弹不得。消息传回项目部,苏迎瑞当即放下手中的图纸,带着技术团队直奔栈桥。

“不能等、不能靠,得在现场找答案。”接下来的72小时里,他几乎没离开过栈桥:白天蹲守在钻机旁,观察泥浆返浆情况,用手捻起砂卵石分析地层特性;深夜回到项目部,又对着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规范反复推演,桌上的咖啡换了一杯又一杯。最终,方案实施后,首根桩基顺利成孔,后续水下桩基均一次验收合格,为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当5#墩承台完成封底混凝土浇筑时,苏迎瑞笑着说:“这‘水下堡垒’,总算守住了。”

作为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他参与累计斩获专利20项、参与编制工法7项,其中《水上大跨度稀索体系斜拉桥拆除关键技术研究》电建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忘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功拿下市政工程一级建造师、一级结构工程师资格证书,用“终身学习”的信念诠释工程师的进阶之路。

一线淬炼:从“纸上参数”到“实地攻坚”的跨越

2024年,苏迎瑞接下鹊坪大桥与钟鼓大道项目总工程师的重任时,面对的是“双线作战”的复杂挑战:鹊坪大桥需跨越资江,桥址处地质复杂,岩溶发育、边坡陡峭,施工精度要求达毫米级;钟鼓大道则是县城扩容的核心市政路,沿线管线密集、周边村民集中,既要抢工期,又要兼顾民生协调,“每一步都得踩稳”。

钟鼓大道的“协调战”同样考验功力。项目需迁改房屋、电力等管线,涉及多个部门与周边社区。苏迎瑞一改“施工优先”的传统思路,牵头组织“管线迁改协调会”,带着图纸上门走访居民,用通俗语言讲解施工时序,他采用分段施工模式,在管线迁改期间,每天提前在社区张贴施工公告,安排专人维护交通秩序。最终,管线迁改比原计划提前完成,未收到一起居民投诉。“工程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得考虑老百姓的感受。”苏迎瑞常说。

2024年6月,资江遭遇大汛期,作为连接两岸的“生命线”,栈桥一旦损毁,项目将全面停工。苏迎瑞提前一周启动防汛预案,带领团队蹲守现场,安排技术人员24时值守,每隔15分钟用全站仪监测栈桥位移。洪峰过境当晚,他披着雨衣站在栈桥端头,手里紧攥着监测数据记录表:“位移量5毫米,安全!”直到次日清晨洪水退去,栈桥完好无损,他才靠在栏杆上短暂休息。

薪火相传:让匠心在“传帮带”中延续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作为项目总工程师,苏迎瑞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针对项目年轻技术人员多、现场经验不足的特点,他构建了“‘三带’培养体系”:带学规范、带练技能、带解难题。

每天早会结束后,苏迎瑞都会带着年轻技术员到现场“开课”:在鹊坪大桥挂篮旁,他拿着图纸讲解悬臂浇筑的受力原理;在钟鼓大道路基段,他手把手教如何使用水准仪测量沉降。“苏工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让我们先思考。”刚入职2年的小丁记得,一次编写临时排水施工方案,他忽略了暴雨排水流量计算,苏迎瑞没有批评,而是让他去现场查看雨水井位置,结合安化多雨的气候特点重新核算,“现在我写方案,会先考虑现场实际需求,不再照搬规范。”

“苏总就像我们的‘技术灯塔’,不管遇到什么难题,他都能帮我们找到方向。”这是项目团队对苏迎瑞的评价。

初心如磐:做安化交通的“铺路石”

如今,鹊坪大桥已完成主桥合龙,预计2025年底通车;钟鼓大道也已胜利在望,极大缓解了安化县城交通压力。每当站在鹊坪大桥上,看着资江两岸的风景,苏迎瑞总会想起刚到项目时的誓言:“要建一座让安化百姓放心的桥、一条方便出行的路。”

两年来,他累计驻守项目600余天,很少回家。妻子打电话说孩子想爸爸,他只能在视频里看孩子画的“爸爸建的大桥”。“亏欠家人很多,但看到项目一点点推进,觉得值。”苏迎瑞的声音里带着愧疚,却更有坚定。

从书本的理论到安化的工地,从普通技术员到项目总工程师,苏迎瑞始终以“工程师的严谨”待每一个数据,以“建设者的担当”攻克每一个难题。在他看来,鹊坪大桥的主墩、钟鼓大道的柏油,不仅是交通动脉的一部分,更是工程师初心与匠心的见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