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灌区项目:科技助力“绿水”焕新生

日期:2025-11-17 来源: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徐盼晴 蒋汉妮 摄影:张帆 字号:[ ]

金灿灿的稻穗如海浪般在田野间翻涌,黄澄澄的橘子似灯笼般挂满枝头…… 秋日的临澧县,俨然一幅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画卷。这丰收盛景的背后,既镌刻着 “以水为脉、以地为基” 的民生答卷,更书写着八局人与青山灌区跨越时光的温暖接力。

“江南红旗渠”的故事

“挑水的担子快不过水稻断根的速度”,青山灌区讲解员的话,道尽临澧曾有的缺水窘境。地处丘陵地带的临澧,山峦沟壑纵横,主水源聚水弱、覆盖窄,“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稻灌浆期“喝饱水”成了百姓的迫切期盼。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澧人民不等不靠,以一锤一钎苦干十年,建成集“亚洲第一泵”“江南红旗渠”等美誉的青山灌区。这一水利工程让澧水“跃”上50多米高山岗,穿越500多座山头,经2000多公里渠道送水到田,彻底解决了灌溉与吃水难题,让昔日旱区变身沃野良田。

青山绿水邂逅“八局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临澧县水利建设长期存在“大灌区套中灌区、中灌区套小灌区、小灌区套微灌区”的嵌套格局,导致灌溉效能低、节水能力弱。灌区内局部还存在天然边坡滑坡及崩塌问题,体量从几十方、几百方到千余方不等。其中,北干渠中段的“肠梗阻”问题尤为突出,断流长达三十多年,直接造成修梅镇九根丛等水库长期缺水。

四大灌区的灌溉设施大多兴建年代久远,核心灌区的青山水轮泵灌区更是历经59年风雨侵蚀,设施、渠道老化问题日益凸显。新时期,面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需求,对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灌区进行配套续建、现代化改造及融合发展,成为势在必行的民生工程。

2024年,水电八局-中化学联合体成功中标临澧县青山灌区现代化改造及融合发展项目一期工程总承包任务,接过水利建设的接力棒,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让青山“绿水”焕新生

水电八局青山项目部锚定目标、抢抓机遇,以“看准就抓紧干”的劲头凝聚合力,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速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筑牢工程质量。

项目前期,团队强化科技成果与现场施工的联动,充分运用公司优质技术创新资源,借助无人机勘测、CAD+GIS、交互技术开展现场踏勘。二十余天就完成了项目主灌区干支渠200余公里的初步勘测,形成大量航拍影像资料,并绘制断面图,为后续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施工过程中,团队聚焦工程质量提升,成立QC小组攻关核心课题:围绕珠柏支渠开展“提高渠道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合格率”专项活动,将渠道衬砌混凝土外观质量合格率从81.71%提升至93.33%,该成果获评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2025 年度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类成果;针对南干渠开展“提高土工膜焊接一次成功率”技术攻关,将土工膜焊接一次合格率从82.5%提升至92%,大幅减少返工、节约人工、材料及设备消耗,成果获评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2025 年度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三类成果。同时,项目在小水源工程建设中尝试运用渠道一体成型技术,以求破解项目点多、面广、单体工程量小的施工难题,在保障工程质量优良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合理降低工程成本。  

今年5月,随着清冽水流奔涌穿过渠道最后一百米,断流三十多年的常德市临澧县青山灌区北干渠中段重获“源头活水”,为灌区万亩农田送去“及时水”。展望未来,临澧县大大小小的灌区将逐步恢复通畅,为当地农业发展再引一渠绿水,滋养万亩青山、孕育更多丰收希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