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特写】平凡人筑不凡

日期:2025-11-13 来源:基础设施公司 作者:刘婧瑶 摄影:何云琦 字号:[ ]

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大兴寨山间的薄雾,项目建设工地上已经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声。在这里,一群平凡却又不凡的建设者,正用汗水与付出,一步步构建出大兴寨未来的样貌。从早到晚,无论晴雨,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工地的每个角落,用双手搭建起工程的框架,用责任推动着建设的进展。

清晨集结,使命启航

天刚蒙蒙亮,大兴寨工地入口就有了动静。最先出现的是向建飞的身影:五十岁上下,皮肤黝黑,身板结实,穿着反光背心,红色安全帽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没有急着催促,只是站在班前会培训点旁,时而查看手机备忘录里的任务清单,时而望向远处的山路,等待工友们陆续到来。这是他多年的开工习惯,总是早到一会儿,把准备工作做好。

“老张,安全帽带子松了,系紧点!”

“小王,昨天说的高空作业安全规范,再回想一遍!”向建飞的声音清晰有力,在清晨的山间回响。过去六个月,为了赶上项目主体结构封顶的关键节点,他几乎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工地上这么多人的安全和进度都在肩上,我走了,心里不踏实。”向建飞说道。

六点半,工友们陆续到齐。向建飞拿着工作记录本,开始逐一清点人数,随后念出当天的施工任务:“钢筋班组负责左岸的钢筋绑扎,务必在上午十一点前完成;混凝土班组今天要浇筑右岸的碾压混凝土,注意控制压实度;焊工组重点检查钢模板焊缝,杜绝质量问题。”每一项任务分配都清晰具体,每一个要求都明确严格。

清点人数、强调安全事项、分配施工任务,一系列流程结束,天已渐亮。山间的雾气散去,露出林立的塔吊和施工中的楼房框架。伴随着塔吊转动声,钢筋工扛着工具走向作业面,焊工手持焊枪点燃火花,混凝土班组驾驶碾压车穿梭往来,整个工地进入忙碌的工作状态。

雨战仓面,坚守筑基

连绵的冬雨已在大坝工地持续半月,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冷雨顺着仓壁缝隙渗进大坝仓内,与呼啸的穿堂风交织,在空旷的仓体内回旋。站在仓内施工平台上,风雨中的坚守更显担当。

在大坝主体浇筑区域,55岁的钢筋工王师傅正半蹲着绑扎仓内梁筋,安全帽檐下目光专注,灰色工装外穿着雨衣,依旧紧裹着他保暖的内搭。风裹着雨丝吹来,他时不时腾出一只手拢拢领口,另一只手握着扎丝的动作却毫不迟疑,指尖在钢筋间灵活移动,每一个绑扎结都牢固扎实。“钢筋绑扎是个细致活,每一个扎丝的间距、每一根钢筋的位置,都要精准到位,差一毫米都不行,否则会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王师傅一边说,一边用戴着手套的手拿起扎丝,熟练地缠绕在钢筋上,再用扳手拧紧。他的手上戴着厚实的手套,动作熟练而稳健。

“王师傅,到雨棚里喝碗姜枣茶暖暖身子吧!”工地后勤组的小张提着保温桶,踩着施工便道走来,声音随风传入仓内。为应对连日阴雨和低温,项目部在休息区搭了临时雨棚,还准备了驱寒的姜枣茶和干燥的厚手套。

王师傅直起身,接过保温杯一饮而尽,暖意从喉咙蔓延至四肢。“这茶喝着舒服,浑身都暖了!”他笑着抹去脸上的雨水。可休息不到二十分钟,他就抓起工具返回仓区。“现在是大坝浇筑关键期,雨再大也得赶进度,早一天筑牢坝体,大兴寨的防汛和灌溉就多一分保障。”他望向自家村子的方向,眼中充满期待,“等水库建好了,地里的庄稼能浇上水,日子肯定更有奔头!”

青春逐光,精准赋能

和王师傅一样,许多工人主动缩短休息时间返回岗位。23岁的测量员小邓是工地上最年轻的技术岗人员之一,来自湘西本地。他背着全站仪,手拎水准尺,在树林里来回穿行。为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小邓每次操作前,都会仔细擦拭仪器镜头,再调整三脚架高度,确保仪器水平。他专注地盯着全站仪的显示屏,同时在测量记录本上快速记录数据。“测量是工程的眼睛,数据差一厘米,后续施工可能就差几十厘米,绝不能马虎。”去年刚从测绘专业毕业的他,为尽快适应工地环境,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跟着师傅学习仪器操作技巧,晚上还在宿舍翻看专业书籍,钻研复杂地形的测量方法。

小邓说,每当看到自己测量的控制点高程数据与昨天复核的完全一致,心里就充满成就感。“早一天完成项目,大兴寨的乡亲们就能早一天享受到便利,这点付出不算什么!”

后勤暖心,保障续航

在大兴寨项目建设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像一线工人在工地挥洒汗水,也不像技术人员攻克难题,但他们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建设者的生活,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她们就是项目后勤组的工作人员。

后勤组组长何云琦,是位细心周到的大姐。每天清晨,她准时来到工地食堂,检查食材新鲜度,叮嘱厨师做好早餐。“员工们干活辛苦,早餐一定要营养丰富,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何云琦说,为满足不同员工的口味,食堂每天准备多种早餐,有包子、馒头、油条,还有粥和鸡蛋等。

除了饮食保障,何云琦还负责工地住宿、卫生和医疗等工作。工地宿舍虽简单,却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夏天炎热时,她带着后勤组工作人员开车,装满绿豆汤、西瓜到各施工区域送清凉;关注工人健康状况,及时提供支持。冬天寒冷时,提前为员工们送上棉衣、姜枣茶,还会安排食堂增加热气腾腾的炖菜,让大家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后勤工作虽琐碎,但只要能让工人们安心工作,我们再辛苦也值得。”何云琦笑着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项目顺利竣工,看着工人们开开心心回家。

夜灯映图,匠心把关

深夜的工地,大部分区域已陷入寂静,只有塔吊上的警示灯在夜色中闪烁。但工区的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技术员夏晧明正对着电脑上的施工图纸,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

“明天就要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所有的技术参数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有丝毫差错。”夏晧明一边说,一边用鼠标放大图纸细节,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数据。为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坍落度符合要求,他反复核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顺序等技术参数。

桌子上,堆放着厚厚一摞施工图纸和技术资料,每一张图纸上都画满了标记,每一份资料上都写满了笔记。这些都是夏晧明和同事们的心血,也是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南”。

“夏晧明,这个数据再核对一遍,确保没问题。”工区主任向建飞拿着一份技术报告走过来,对夏晧明说。虽然很晚了,但向建飞依旧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夏晧明接过技术报告,认真核对。“向主任,这个数据是对的,和之前的检测报告一致。”他抬起头说道。向建飞点了点头,说:“好,那我们再确认一下明天的浇筑流程,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项目一步步推进,从一片空地变成一座宏伟的大坝,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夏晧明眼中闪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兴寨项目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大兴寨水库项目建设的工地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些建设者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有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有细心周到的后勤人员,还有热情善良的当地村民。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身份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早日建成大兴寨水库,为当地群众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打印】 【关闭】